移居原文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
1、披衣:言着衣出门互相寻访。
2、将不胜:犹言岂不美。
3、纪:经营。
移居赏析
第二首写农务余时和朋友诗酒流连之乐。
陶渊明于晋义熙六年(410)曾由柴桑迁居南村,赋《移居》二首。前首写迁居南村后与邻里过从谈论之乐,此首则写农闲佳日与邻里友人登高赋诗、饮酒流连之乐。平淡的语言,家常的叙述,闲适的风格,淳真的感情,使这首诗充满田园诗的情趣神韵,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诗的开头“春秋”四句,紧承上首,由写与邻里谈论相乐转叙饮酒赋诗之乐。诗人移来新居,与邻里款洽相得,每至春秋二季,天气清和,佳日良辰之际,即与邻里相邀登高赋诗,流连美景,吟咏怀抱;或偶过彼门,更相邀呼,取酒共饮,殷勤相劝,细细斟酌。借赋诗、饮酒二事,透笔铺叙,写出诗人的高雅,邻里的不俗,表现了诗人对新居的满足与赞赏,遥应前首移居南村是“非为卜其宅”,实为卜其宅的本意。
“农务”四句,再变换描写角度,转写农事繁忙时节,无暇聚会,各自归家料理农务;待稍有闲暇,则又彼此相思相念,随时披衣相访,谈笑竟日,不觉厌倦,极合农家常情。因此顺势写来毫不费力,毫无做作。亦显出诗人于新居之地,处处适情任性,无牵无挂,脱尽名利的羁绊,远离尘世的喧嚣,表现了诗人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高尚节操和陶醉于平和安定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情趣。
“此理”二句总归以上所叙赋诗饮酒言笑种种乐事,结出题意,肯定此次的移居,肯定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并表示再不可舍弃如此适意的选择。整篇诗意至此似乎已完,但诗人却手法变换出奇,忽又拈出“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二语结束全诗,乍看似属添足,细思才能领略实为全诗重要关捩之处。因为农家之事唯以农务为其根本,此意写足,方能符合田园生活的实际。如果一味只写其饮酒、赋诗之类的赏心乐事,这就失去了田园生活的真实性,诗中的感情也就变成了虚假的感情。结尾有此二语,方才补足前“农务”句意,使全诗诗意完整无弊。在写法上也显出诗人用笔矫变异常,不循故矩,避免诗势失于平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重农勉耕的积极思想,这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
(张学忠)
【诗人名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和父都做过太守,但在他少年时代生活就是贫困的。他自己曾做过几次小官,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泽令是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在官八十几天就辞职归去。从此隐居躬耕,过了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之所以退隐,固然和他天性淡泊,不受羁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政治黑暗,仕途污浊,使他厌恶。他的许多好诗是写农村生活和他在躬耕中体验到的人生道理,大都自然深厚,亲切有味。他也有少数诗篇说到政治,或表示他的政治理想,见出他对于世事并不曾遗忘或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