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官后报京师友人原文
复官后报京师友人
唐顺之
姓名不复挂朝参,鱼鸟由来性所耽。
箧里符经都已废,山中药草渐能谙。
疏狂自分三宜黜,懒病其如七不堪。
深谢故人推毂意,莫将阳羡比终南。
复官后报京师友人赏析
唐顺之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罢官在故乡阳羡山读书十余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复召用。得召用信息,报京师友人,申明心迹。
“姓名不复挂朝参,鱼鸟由来性所耽”,总述十余年隐居读书的体会。“朝参”,官员朝见皇帝。名不挂朝参,即姓名不在朝籍。“姓名不复挂朝参”,在平静中带着不平,表面上说久不在朝任职,隐居山林,以鱼鸟为友,以鱼鸟为乐,习以成性。“耽”,专好。其实,内心并不平静。就唐顺之而言,从悉心仕进到性耽鱼鸟,是一个变化;就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而言,性耽鱼鸟的人,大概也极其少。因此,这“鱼鸟由来性所耽”的原因是“姓名不复挂朝参”。名不挂朝参的原因,诗人留在第三联中讲述。
“箧里符经都已废,山中药草渐能谙”,承“鱼鸟由来性所耽”来讲述。因为“由来”性耽鱼鸟,故而“箧里符经都已废”。“箧”,书箱。“符”,兵符,借指武略。“经”,经书,借指文策。唐顺之嘉靖八年会试第一,堪称精于文策;史称他通晓兵法,兼长刺枪拳棍,堪称精于武略。既然如此,声称“都已废”,废其所长,必有原因。这个原因,作者依然引而不发,确乎善于蓄势。“山中药草渐能谙”,是对上句的补充。“谙”,熟悉,熟知。既然符经已废,人脑总要活动,思维不能真空。不经心国事,不攻研文策武略,则可多识草木之名,草木之形,草木之性。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渐”字,这个“渐”字既反映诗人熟悉药草名、形、性的渐进过程,又反映了诗人弃符经谙药草的艰难过程。从心理的角度说,这个“渐”字,有千钧之力。
“疏狂自分三宜黜,懒病其如七不堪”,以自责的口气诉说“姓名不复挂朝复”的真谛,委婉多讽,十分得体。“三宜黜”用柳下惠事。据《论语·彻子》篇记载,柳下惠任法官时,三次被罢官。有人劝他离开,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意思是,只要耿直对待人事,到哪里都会被罢官。这里借柳下惠事,说明自己正直。正直而被罢官,却自责“疏狂”,妙处意在言外。“七不堪”用嵇康事。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对山涛推荐他做官深为不满,以“七不堪”“二不可”九条理由拒绝。其中“七不堪”有“卧喜晚起”,不堪早起视事;“性复多虱,把搔无已”,不堪穿着整齐,揖拜上官……借嵇康事与借柳下惠事并不相等,借柳是直接的,故加“自分”以肯定;借嵇是类比性的,则加“其如”以调节。这种分寸感,带着文章家的气质。至此,诗人已经从自身的、社会的两个方面回答前文提出的悬念,完成了诗思的主旨。
但是,题目是“复官后报京师友人”,必须有明确的表示,“深谢故人推毂意,莫将阳羡比终南”,是必不可少的结束语。“推毂”,原为推车轮,比喻助人成事,此为推挽提携。据记载,唐顺之后期复用,先后受到赵文化和胡宗宪的推荐。尽管前文说废符经耽鱼鸟,且疏狂懒病,但是,唐顺之还是毅然接受了朝廷的复用,在复用后“受知分宜,戮力行间,身当倭寇,转战淮海”,终到“受事未几,遂以身殉”。这后来的事实说明唐顺之非一般沽名钓誉、醉心官爵者可比。这个事实却先预示在“莫将阳羡比终南”诗句中。“阳羡”,山名,诗人罢官后读书于此。“终南”,山名,在陕西西安市南。唐代卢藏用隐终南山,后以高士得官,人称“终南捷径”。诗人表示心迹,他与卢藏用不同,他以直道事人、忧民爱国为念,不以官爵势利为意。他后来的行为和他的诗意是一致的。读其诗,想其人,亦感人至深。
(汤贵仁)
【作者】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状元。因破倭寇有功,擢左佥都御史。崇祯中,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其学识广博,工诗。尤长于古文,被称为一代之宗。有《荆川集》《广右战功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