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江上》原文赏析-孙星衍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2 10:22

宿江上原文

宿江上

孙星衍

朝行空江中,暮宿空江里。

江头一痕山,日入化烟水。

波心月出天荡摇,欲上不上知天高。

游鱼吹沙作飞雨,露气逼树分秋毫。

橹声咿哑若惊雁,人语冲寒不能辨。

横洲镫影红万条,接舵水纹明一线。

渔歌入梦心四飞,忽复梦断歌声微。

舟人摇客梦中去,魂在寒江醉吟处。

宿江上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全诗从“日入”“月出”“夜深”“入梦”四个方面,层层展开,把舟行江上,风景依次变幻,人随舟摇而入梦的情景,写得意象鲜明,层次井然。

第一层描绘日入时的江上景色。诗人首先交代舟行“空江”,由朝而暮,点明题旨“宿江上”。两次出现“空江”,暗示了江景的萧寂。张泌有诗:“空江浩荡景萧然。”“空山”并非实指杳无人迹,这里是指秋日江天一色、山水一色,烘托出一种空蒙幽美的境界。当此斜阳西归、暮色四合之时,诗人伫立船头,但见江头山形渐次模糊,只剩下隐隐的“一痕”,终于在日落后隐入江面蒙蒙的雾气之中。仅此淡淡的一笔,却反映出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变幻中的动人画境,真可谓潜心默会的神来之笔。

第二层写月出时江面明净的景色。这里诗人分别写水中月,天上月,以及从侧面描绘月色的皎洁。写水中月,把月轮倒映水中说成是月自波心而出,整个天体、星辰都在波心荡摇,这是何等神奇瑰丽的一笔。写天上月,把一轮初升之月,“欲上不上”,写得简直宛若羞怯的仙子,袅娜多姿,令人神往。从“欲上”而未上,勾画出天穹的浩渺深邃。写月色的皎洁,一从江面游鱼唼喋、如雨打江面来表现,一从江边秋露凝树、秋毫毕现来表现,莫不意象鲜明。

第三层写江上夜深的情景。先从听觉形象来表现,江夜俱寂,咿哑的橹声如惊雁鸣叫;寒气凝重,但闻人语喁喁,不能细辨。再从视觉形象来反映,水滨灯火映照江中,如万条红光荡漾,船舵接水之外,水面划起一道明亮的水脊,拖得很远很远。由于注入了细细地观察、感受,诗人笔下的江面夜景,煞是新颖动人。

第四层写“入梦”之情。隐隐的渔歌,咿哑的橹声,好似轻柔的催眠曲,诗人似睡还醒,思绪无定,舟行空江,百般感触,江上所见所闻,似乎都令诗人咀嚼回味。终于,在船儿轻轻地摇晃中,诗人渐渐进入了江夜之梦。但自己却魂系寒江,梦绕秋山,留恋起这江上的幽美景色,因此梦中也想到“微吟”。“寒江”,回应开头的“空江”,但有意无意,关锁自然。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这首诗前三层状秋夜江上之景,写得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而且迂徐从容,曲尽情致。后一层写心绪四飞之情,又写得细腻婉转,托出了幽美的意境,而且照应主旨,不离“宿”与“江”。这正是这首诗结构上的精妙之处。

(丁稚鸿陈定康)

【作者】

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号渊如,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山东督粮道、布政使,后告病辞官归。早年有诗名,后精治经史、文字、音训、校刊之学。有《芳茂山人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