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作品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苏轼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子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注释】
[1]四月:绍圣二年(1095)四月。
[2]南村句: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卢橘是一种与橘相似的果品,时间一久,果皮变黑。卢,黑。
[3]华:花。
[4]垂黄缀紫:指树枝上挂满了杨梅和卢橘。
[5]特:只。先驱:谓杨梅、卢橘比荔支早熟,但不及荔支味美,故比作先驱。
[6]海山二句:将荔支比为仙女,外穿深红色罗袄,内着红色纱衣,肤色晶莹洁白。海山,大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传说为仙人所居之处。绛,深红色。襦,短袄。中单,贴身的内衣。
[7]不须二句:说荔支本身自有美丽的风韵,不必专等杨贵妃的喜爱而闻名。妃子,指杨贵妃。由于她喜食荔支,遂命南方进贡,为保新鲜,须快马送到长安,要累死好几匹骏马。唐代诗人杜牧曾批评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支来。”倾城,形容貌美。姝,美女。
[8]尤物:杰出优异的人和物,此指荔支。海隅:海角,沿海地区。
[9]云山二句:荔支长在南方的山上,得与松桧同老,不像北方的山楂、梨树,因困于霜雪而果质粗糙。云山,云雾缭绕的高山。松桧,广东一带常把荔支与松树、桧树夹杂种植。,即“楂”,山楂。
[10]洗盏:往酒杯里倒酒。酌桂醑:斟上桂花美酒。
[11]冰盘:谓白色或玉色的盘子。荐:用盘子盛东西。赪虬珠:赤龙眼珠,比喻荔支。赪,红色。
[12]似开二句:作者自注:“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唯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江鳐,一种贝类,壳内有肉柱,是名贵的海味,即今之干贝。斫,用刀剖开。玉柱,即江鳐壳内的肉柱。烹,煮。腹腴,鱼腹下的肥肉。
[13]莼鲈:指莼菜羹、鲈鱼脍。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还乡。苏轼意谓自己贪恋当官,久已不思故乡。
[14]图:计划。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作品赏析
绍圣二年(1095)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支。经他的品赏,荔支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支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支比下去了。与荔支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支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支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支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支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平之气,写荔支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支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诗的次年,苏轼再次吃到荔支的时候,就更明快地表示:“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