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作品原文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注释】
[1]潘郭二生: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潘大临和郭遘。女王城: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作诗:指元丰四年(1081)苏轼作《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的同一天,他们又来到同处,苏轼作此诗。
[2]东风句:形容春风未到,城中尚无春色。
[3]人似二句:说寻春的人来得像秋雁南飞似的准时,往事却如一场春梦,了无痕迹。
[4]酽:味道浓厚。
[5]赋招魂:《楚辞》中有《招魂》篇,此指老朋友正在设法让苏轼调离黄州贬所。苏轼意谓他在黄州过得不错,朋友们不必为调离之事多麻烦。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作品赏析
旧地重游,不免有感于怀,是中国诗歌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但这一次的情形有些特殊,因为去年正月二十日到女王城,可说事出有因,而今年同一天约好同一批人再来,却分明是有意营造这种氛围。获取这种感受和写这首诗,本来就是这个行为的目的。诗题里面所谓“忽记”云云,乃是诗人笔下的狡狯。一部久长的诗歌史,提供了足够多的适合于引起“诗兴”的典型场景,对这种典型场景的自觉营造,就是将古人的诗意复制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使生活被诗化,便是一番文人的雅致。
苏轼成功地将他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并希望“年年为此会”。朋友们都教他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吗?能不能改变一下视角,跳在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呢?这样超越性的观照,得出“人似秋鸿来有信”的结论。朝一个方向直线流逝的时间矢量变成了往复循环的圆转的意象,是自然的本真状态吧。只有人因为意识到“死”,所以才把时间看成一往不复的流逝矢量,对于其他自然物来说,时间的形态不是这样。比如对鸿雁来说,时间就是圆的,春天、秋天,转了一圈都会回来。如果人也能这样观照时间,则应该有更合理的人生态度。不要把过去看成现在的原因,过去的事犹如一场春梦,了无痕迹;也不要使现在为了将来而存在,现在该喝现在的酒,享受当下的温存。圆转的时间里应当有圆转的生活,就好像鸿雁那样,年年周而复始。如此才能使人生的每一刻都自具其隽永的滋味。
所以在逆境中把希望寄托于变化,在等待中浪费人生,是错的。生活的每一段都值得好好去过。看来,这样的想法不仅仅为了从贬谪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也包含着某种比较典型的中年领悟。人至中年,不像少年那样梦想着将来的美好,希望时间向前延伸,也不像老人那样爱回忆过去的美好,希望时光可以倒流。中年人的时间是圆的,每一年都呈现其周而复始的真相,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具有真相之外的梦幻色彩。“已约年年为此会”,是以圆的生活方式来合璧于圆的时间。于是,人生的真相也就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