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原文注释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0 07:26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作品原文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注释】

[1]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被认为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

[2]大孤小孤:大孤山和小孤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南的长江水中。长江与鄱阳湖连成一片,两山屹立水中,遥遥相对。

[3]崖崩句:形容山崖险峻无路,连猿鸟也不来。

[4]搀:刺,直刺。

[5]孤山句:说船随着江波忽高忽低,人在动荡不定的船上所见的孤山,也是起伏不定的。昂,高。

[6]峨峨句:以女子的发髻比拟大小孤山水雾缭绕的峰峦。峨峨,高耸貌。

[7]晓镜:比喻江面。

[8]贾客:商人。漫狂:轻狂。

[9]小姑:“小孤”的谐音,谓小孤山。彭郎:“澎浪”的谐音,谓小孤山对面的澎浪矶。当地民间久有彭郎为小姑之夫的传说。苏轼此处是形容江山秀美,令人们生爱,但人们切莫轻狂,因为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彭郎了。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原文注释赏析-苏轼作品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作品赏析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作此诗。因上年黄河决口,水淹徐州城下,苏轼于抗洪救灾以后,便进一步修缮城墙,以防河水复来。此年又在州城的东门之上筑成一座黄楼,据五行“土克水”,而土色为黄,故以此命名,寓克制洪水之意。黄楼落成后,苏轼与宾客多在此举办文学活动,像苏辙和秦观都曾作《黄楼赋》,同时的其他文人也大多有诗文道及。此时的苏轼,虽不能说已释意于新旧党争,但新法实行的时日已久,成了定局,加之神宗亲政,不便措言反对,故其心态向超脱的方面发展为多,与熙宁中出京的时候应有不同。其实,在与朋友们的诗酒唱酬、品书鉴画中优游卒岁,又何尝不是一种洒脱雅致的人生?题画诗结合了鉴赏和创作,应是这种生活的最好写照。在我们考察苏轼心态时,题画诗几乎具有晴雨表似的作用;而题画诗的较多写作,也表示他此时的心态比较稳定。

既是题画,无疑要描绘画上的景象,从诗中也不难得知,画上画的是一片江水之中的大小孤山,还有一叶扁舟和舟上棹歌的人。题诗即山而写其高险,即水而写其开阔,即棹歌而写其抑扬,都是随画而来。但接下去怎么办?好像无从着手处,突然转移了视点,由赏画者转到画中的舟客,坐在船上看孤山随舟起伏。多年前,苏轼曾在淮河的船上看淮山,写出“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出颍口初见淮山此日至寿州》)的诗句,可见诗中所写舟客的感觉,来自他的亲身体验:以动者为参照,则静者皆动。在这里,从前的体验帮助了苏轼的想象,使他成功地转移了视点。但想象并不就此停住,在诗的最后,展开了一个传说的世界,一个美丽动人的仙境:险峻的孤山变成了仙女的发髻,开阔的江面变成了仙女的妆镜,可是你不要枉费心机,那小姑(小孤山)已经嫁给了彭郎(澎浪矶)。这真是神来之笔,让我们领略了诗人灵感的不可捉摸,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诗。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