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后赤壁赋》文言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0 07:07

赤壁作品原文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1]是岁十月之望: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月十五日,即写《前赤壁赋》这一年。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雪堂:苏轼到黄州后自建的一处厅堂。临皋:苏轼在黄州的寄居之地,位于长江边。

[2]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坂:斜坡,山坡。

[3]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4]断岸:形容临江的山壁极其陡峭。

[5]曾日月之几何:曾几何时,没过多久。指距上次赤壁之游没过多久。曾:才,刚刚。

[6]摄衣:提起衣襟。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突兀的山岩。披蒙茸:拨开杂草。蒙茸,杂乱的丛草。踞虎豹:指山石的形状像虎豹蹲踞之形。虬龙:指树枝弯曲如虬龙的树木。攀栖鹘之危巢:指手扶崖边的树木,树上高处有鹘鸟栖息的巢穴。冯(píng)夷:水神。

[7]悄然:忧愁的样子。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8]玄裳缟衣:形容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玄:黑。裳:下裙。缟:白色丝织品。衣:上衣。戛(jiá)然:形容鹤一类的鸟高声鸣叫的声音。

[9]羽衣:用鸟羽制成的衣服,道士穿的衣服称羽衣。蹁跹:飘然轻快地走着。

[10]畴昔之夜:昨天晚上。畴:语首助词。

苏轼《后赤壁赋》文言文赏析

后赤壁赋作品赏析

天才不会重复自己。同一地点,同样的夜游,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苏轼竟写出了两篇千古传诵却又绝不相类的文章。当苏轼写完《前赤壁赋》的时候,他一定意识到了它是不朽的。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时,他也一定意识到自己在挑战《前赤壁赋》。所以他开篇就说“是岁十月之望”,提醒读者一定要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读。

读《前赤壁赋》,你会觉得美。赤壁之下,秋夜泛舟,由水和月组成的澄澈清明之境,面对千古江山发出的人生短暂渺小之叹,体悟到的通达圆融的解脱之理,以最优美的方式徐徐展开。文章最后,烦恼消除,转悲为喜,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真让人感到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后赤壁赋》开篇,似乎要延续前赋的乐,“霜露既将,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多么清朗明亮的月夜。再加上朋友“状如松江之鲈”的佳肴、妻子“藏之久矣”的美酒,不由得不兴致勃勃,起了重游赤壁之念。

然而再到赤壁,江山却不复昔时模样。三个月后的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和月竟是如此的陌生和疏离。作者转而写山,夜半孤身登山,这一番游历更是让人惊恐忧惧,幽深险峻的山上,岩石草木都仿佛虎豹虬龙,让人胆战心惊。返身登船,已经意兴阑珊。行文至此,已可收笔,却横空飞来一鹤。鹤去人散,似已言尽,却又兀然于梦中突现一个道士。

我们或许不能参透《前赤壁赋》中水与月的变与不变,但我们能确定其中有甚深哲理。而此赋中的孤鹤与道士,有寓意还是无寓意?梦中与道士答非所问的对话,是有玄机还是无玄机?惊醒后寻道士不见踪迹,是有寄托还是无寄托?

在《前赤壁赋》里,我们能感受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超然与解脱;而在《后赤壁赋》中,东坡自己也陷入了“是耶非耶,今夕何夕”的迷茫,留给我们的,是一派缥缈空灵的惘然怃然。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