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0 07:06

记承天寺夜游作品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注]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跻身“北宋四大家”之列。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2]相与:共同,一同。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作品赏析

毫无疑问,苏东坡最大的理想是致君尧舜、兼济天下,然而他的一生屡遭政敌打击,饱尝仕途险恶,所以他的文字中时常会有隐遁江湖、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愿望。他有词句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综观东坡一生,这两个理想都没实现,但也始终坚持。在宦海浮沉中,他总能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时一刻,抽身出来,做个“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所记便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的“休闲”时光。此前经历了无比凶险的“乌台诗案”,从一个朝野瞩目、仕途顺畅的政治明星,转眼变成了一个险些被定为死罪、贬谪到黄州看管的戴罪之身,东坡遭遇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低谷,却也迎来了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东坡以其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豪迈开阔的胸襟,化解了政治失意的苦闷悲愁,在黄州留下了一段诗意人生的轨迹。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已是初冬的黄州,苏东坡被照入房中的月色触动,穿衣起床,到承天寺寻友人一起赏月。在东坡的眼中,洒满月光的承天寺庭院,空明澄澈,仿佛一个晶莹无尘的水中世界。院中竹柏投在地上的影子,仿佛水中的水草交错摇曳。那一刻,东坡先生一定有些恍惚了。他找到了做“闲人”的感觉。

“闲人”不是无所事事的百无聊赖,而是将自己从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抽身出来,从奔竞忙碌的官场生活中抽身出来,摒除对名利富贵的追求,让身心完全处于诗意自由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才能用心去感觉这个世界,一个寻常的月夜,也才成为了一道如此绝美的风景。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