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五首》原文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0 06:36

南堂五首原文

南堂五首

苏轼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他时夜雨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南堂五首赏析

这五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后的自我写照。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先寓居定惠院,后迁居黄州城南之临皋亭。元丰六年,他新葺南堂,即景抒怀,写下了这一组五首七绝。故苏辙作和诗《次韵子瞻临皋新葺南堂五绝》,其二有“旅食三年已是家,堂成非陋亦非华”之句(《栾城集》卷十二)。《南堂》虽有五首,但一气呵成,非常自然地组合在一个完整、和谐的画面上。诗篇既反映了诗人不得一展抱负的愁绪,又表现了他旷达、洒脱的襟怀。

“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据《东坡志林》卷四云:“临皋亭下八十余步,便是大江。”苏轼在《迁居临皋亭》诗中亦说:“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

组诗的第一首起二句描绘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的地理形势。接着用特写镜头刻画南堂窗含大江,极目远眺的景色:只见江中千帆停泊,江面一片烟波渺茫。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景物寥廓的画面。

第二首由景及人,写南堂主人公的形象。当时苏轼四十八岁,所以自称“暮年”。不过,他的眼力并未衰退;身虽多病,但发尚未白。“故作”二句写诗人在明净的窗下,还能伏案书写小字,开幽室以养丹砂。苏轼在《与王定国书》中说:“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观其变化,聊以悦神度日。”苏辙在和诗中也说:“何方道士知人意,授与炉中一粒砂。”这里“养丹砂”,既是闲居无聊的生活反映,又是内心愁绪的自我排遣。

第三首承上写诗人幽居的心境。苏轼初谪黄州时,举目无亲,孤独寂寞。他闭门谢客,常常借酒消愁。“他时”二句是虚写,昔日风雨之夜不能安眠,独自坐听那淅沥不尽的雨声,点点滴滴,增人愁思。这里着一“点”字,把自然界的雨声与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诗情显得更为凄婉。三、四句采用实写,如今诗人一听到南堂屋瓦上响起点滴的雨声,不禁联想到东坞池塘中盛开的荷花,似乎闻到那飘溢四周的沁人幽香。这样的虚实相间,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四首抒写诗人的清贫生活。苏轼在《东坡八首》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山家”二句,艺术地概括了诗人垦殖以自给的艰苦情景。不过,“五亩”并非实指,而是借用孟郊《立德新居》诗“独治五亩蔬”句意。“更有”二句则从躬耕自给写到新葺南堂,透露出困厄的家境稍稍有了点变化。“不忧”句化用了陈平的故事。《汉书·陈平传》说,陈平“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这里借以显示出作者有南堂可以待客,不必为故人频来而担忧了。

第五首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扫地”二句,写作者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帐如烟”,犹如李白《乌夜啼》中“碧纱如烟隔窗语”那样,形容纱帐似云烟缭绕一般的轻软。这种闭门焚香昼寝的境界,与苏轼在《黄州安国寺记》所写“焚香默坐”的心曲是一致的。也不同于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闲意境,而近似韦应物“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李肇《国史补》)的高洁情怀。“客来”二句,写诗人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这样以景收结,不仅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感情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美。

这一组诗都是围绕着置身南堂的种种感受而写,五首诗的立意各不相同,分列开来,独立成篇。每首诗从一个侧面展现诗人闲居南堂的生活面貌,但各诗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勾连的。五首诗联缀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图画。在这无声的画面上,读者既可以鸟瞰依山傍水的临皋亭风光,又能窥见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形象。在结构安排上,诗人匠心独运,由外景转写内情,笔墨流利,一层深一层地自抒襟怀,不仅倾吐心灵深处的愁苦,而且表现泰然自处的情趣,同时又把感情与景象交融在一起,渐入化境,自具耐人咀味的艺术魅力。尤其是第五首,随意写出眼前即景,而情与景合,自然成趣。苏轼颇喜此诗,曾书之于邢敦夫的扇面上。黄庭坚初读,以为是刘禹锡的作品(见《诗人玉屑》卷十七引《王直方诗话》)。足见诗人初学刘禹锡,其诗风有逼近之处。

(曹济平)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