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庾岭北驿原文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释】
①大庾岭:山名,在今江西大庾县。驿:供邮传和官员旅宿的处所。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瘴:指南方湿热天气山林间致病之气。
④陇头梅:大庾岭山上的梅花。
【译文】
十月鸿雁往南飞,古人说飞到此地即转回。我的行程无尽头,何日才能归?大潮退去江月静,瘴气缭绕山林暗。明早登高望故乡,应该还可以看到山岭上的梅花。
题大庾岭北驿赏析
【赏析1】
这首诗是作者被流放岭南时途经梅岭所作。传说鸿雁南飞到大庾岭折回,但作者这次被流放,还要继续南行,北归无日,不能像南飞雁那样到这里就折回。人雁对比,人都不如雁了,可见作者内心的凄苦。驿站前方,江水刚过潮,此时江面很安静;深山密林中凝聚着瘴疠之气,作者此次所贬之地,是比眼前所见更为恶劣的环境。明天要是登高北望家乡,虽是十月也应可见到陇头的梅花了。长安的梅花近春才开,此间的梅花十月即发,可见作者对被贬谪到路途遥远的岭南的忧虑。宋之问在这首诗里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在写景言情的手法运用上,是非常高妙的。
【赏析2】
闻一多先生在评论“四杰”时说:“五律到王杨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台阁上只有仪式的应制,有‘絺句绘章,揣合低印(《新唐书·文艺传序》)’,到了江山塞漠,才有低徊与怅惘,严肃与激昂。”(《宫体诗的自赎》)这一描述移用于宋之问诗同样准确,他的诗兼具宫廷的典雅华丽与山川行旅的清新自然,只不过,行走于山川不是主观自愿,是不得已的旅行。
二十岁就中进士的宋之问擅长写侍宴、奉和、应制诗,再加上他擅长趋附女皇男宠“二张”兄弟,因此,在武后、中宗在位期间,他颇得宠幸。到武则天病逝,天下重新姓李,宋之问被贬钦州(今广西钦州),郁郁南下,道途艰难,心思憔悴,倒写了不少有真情实感的诗。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在古代,它是流放岭南的逐臣迁客的必经之路。此地因岭上多生梅花,故又称“梅岭”。本是颇得宠幸之臣,如今却成了谪罪之人,诗人此时内心的痛苦哀伤可想而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看到十月北雁,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便与中原咫尺天涯了,顿时仕途的失意,对家乡的思念便一起涌上了心头。
诗由初冬南飞的大雁发端,“阳月”,指农历十月。大雁南飞过冬,据说飞至大庾岭一带就不再向南,可见岭南自然环境的恶劣。诗人走到传说中的回雁之地,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境况还不如雁,雁不再南去,自己的旅程却远未终结,不得不向南方荒蛮瘴疠之地走去。“已”是终结之意。作者尚未到达目的地,先叹息“何日复归来”,可见内心对此行的万般不情愿。岭南在当时是个偏僻、闭塞、落后、交通不便、气候湿热的地方,北方人士到了那儿易因水土不服而感染各种疾病,许多人闻之色变。官员犯错误被流放到那里,常与亲属“生人作死别”(《孔雀东南飞》),韩愈因反对唐宪宗佞佛被贬潮州,就对来送行的侄孙韩湘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宋之问的叹息除了对“还乡”的渴望,还透露出害怕死于岭南不能还乡的心情。
时已黄昏,江水落潮,宁静到寂寥;丛林间瘴气缭绕,迷迷蒙蒙。在孤独迷离的氛围中,诗人欲诉还休,含而不露地吐露了内心的祈望:“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南朝梁陆凯在江南看到早春绽放的梅花,思念起远在北方的朋友范晔,折下一枝梅花托信使捎给范,写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此诗及其所含蕴的雅趣深衷从此流传开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典故。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明天登上大庾岭最高处向北望乡,家乡大约是望不见了,岭上的梅花总该开放了吧,或许可以寄一枝给北方的亲人,聊解这缠绕不休的思乡之情吧。
此诗有两个关键元素:大庾岭北驿,陇头梅。一峰划分南北,今日夜宿岭北,明日在岭上望一望故乡,就要向那雁不落脚的南荒走去,前路茫茫,何时得归?然而,“陇头梅”的想象却在外界与内心的大片灰暗中点上了一笔亮色,使诗人和读者都获取了些许心理慰藉。
(王红)
【赏析3】
这是诗人被流放时途经大庾岭,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全诗通过描写诗人途中所见景物,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对家乡的思念。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此就有了“北雁南归不过岭”的传说。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他却成了谪罪之人,被发配岭南。人生急转直下,他心中的痛苦哀伤自然可以想见。
诗人途经大庾岭时,眼望苍茫山色,雁飞长空,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与中原阻隔开来,倍感失意,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农历十月,大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却要继续翻山越岭,去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不知何时才能重过大庾岭,返还故乡。诗人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两两对照,将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复杂心情表现得深切感人。
后四句写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黄昏来临,江潮初落,水面平静,瘴气缭绕,而诗人却心潮澎湃:山林四合,瘴气萦绕,故乡何在?望眼欲穿,前程何往?明晨踏上岭头时,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诗人的悲苦和乡思展露无遗。五六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苦的心情。这种写法使抒情又推进一层,使诗中情感更加深刻细腻、强烈具体。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写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使情韵愈加醇厚,使诗句饱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愁”,虽未着一“愁”字,却写得愁绪满怀,凄恻缠绵,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这与诗人别具匠心地布景言情、以景衬情、情景融合、传情达意,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