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愁》原文赏析-石象之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0 02:54

咏愁原文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咏愁赏析

人处社会中,难免会遭遇到不如意之事,于是便有了“愁”,于是在诗人笔下,便也产生了抒写愁情,诸如乡愁、边愁、离愁、春愁、闲愁一类的篇什。这首七言律诗可能就是石象之“识尽愁滋味”之后感慨系之而赋成的。不过,在诗中,他并未发抒某种具体的愁情、愁思,而是专咏愁之为愁。

首联追寻“愁”的踪迹。大千世界之中,决计不会有人喜欢“愁”的,然而“愁”却丝毫不理会人是否欢迎它,常会不请自到。既来了,又往往挥之难去,因而诗人慨叹道:“来何容易去何迟。”它悄悄地向着你走来,驻于何处?有词曰:“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它总是停留在人们的心头,而眉峰又是人的心灵之窗,心头之愁,每每会显现于眉端,“半在心头半在眉”,一下子就捕住了“愁”的踪影。

次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由于种种不同原因,那些心中原就满贮着愁情的人,他们早已谙尽了愁的苦味,就也最怕“愁”的时时侵袭,所以他们往往要努力将“愁”流放到心房的僻远角落里,再筑起道道精神防线。可是,“愁”颇能欺人,它会待时而动、乘隙而入。诗人认为,“愁”最易潜入的时机有二:一是“门掩落花春去后”。几番风,几番雨后,春色匆匆归去,遗下满地落花狼藉。此情此景,门内孤独的断肠者窥见,最能勾起满腹愁绪,于是李煜便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的亡国哀愁;欧阳修笔下也有“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的青春少妇被弃之悲愁。一是“窗涵残月酒醒时”。愁人意识到“愁”又将悄悄爬上心头时,便要“举杯消愁”。可是,待他从沉醉之中醒来时,瞥见残月斜照窗櫺,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愁”又必然冲破防线,笼罩心头。诗人想必早有体验,因此深感此二时辰,愁人之于“愁”,就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了。

三联描写“愁”来的情状。恼人的“愁”,既已萦绕在愁人心头,停留在愁人眉上,那愁人便觉愁思弥漫,铺天———“如万顷连天草”,盖地———“似千寻帀地丝”(八尺为寻。帀,“匝”的异体字,环绕),把他团团包裹在其间,将他紧紧捆缚在其中,使人难堪,令人痛苦。你想挣脱它吗?它又“柔”又“乱”,剪不断,理还乱。着实叫人无可奈何,于是男儿如李太白者,便发誓要“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去;女子似李易安者,却只能悲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末联慨叹“愁”之随处皆在。五侯,说法不一,西汉成帝时,王商等五人同日封侯,时人称为“五侯”;东汉梁冀一家有五人封侯,称梁氏五侯;这里泛指达官贵人。“愁”是如此气人(首联)、欺人(次联)、恼人(三联),故而诗人叹道:那些达官贵人在歌台舞榭,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或许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曹植有《释愁文》也写“愁”:“愁之为物,惟惚惟怳。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相比而论,二者意思上虽有相似处,但显然石诗形象更鲜明、生动,兼之“万顷”、“千寻”一联妙喻,不仅为曹文“寻之、握之”所不及,而且即便跻于历代写愁佳句之列也毫不逊色,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著一“愁”字,却没有一句不切题意,诗人似乎在制谜语。李商隐有《泪》诗,也是通篇写泪而字面未出现泪字。这类诗以巧丽胜,近于文字游戏,大家或偶一为之。《宋诗略》评曰,此诗“格虽不高,却有神无迹”。确是的论。

(周慧珍)

【作者】

石象之:生卒年不详,字简夫,新昌(今属浙江)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