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其六》(昔闻东陵瓜)原文赏析-阮籍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0 01:22

咏怀原文

咏怀(其六)

阮籍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注释】

1、东陵瓜:汉人邵平在秦朝为东陵侯,秦亡后成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自给。瓜美,人称为东陵瓜。

2、青门:汉时长安城东面南头第一门名霸城门,俗又称青门。

3、畛(音珍):田上路。距:至。这句形容瓜种得多。

4、子母:指大小不等的瓜。这句说众瓜大小相连带。

5、以上二句形容瓜美。言瓜有多种色彩,为人所爱,可借以聚会嘉宾。《述异记》:“吴恒王时会稽生五色瓜。”

6、以上二句言财多为累,正如油脂燃烧起来自煎自熬一般。《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7、布衣:平民。古代庶人的衣服除老年可以用丝外,都是用麻枲等材料,所以布衣成为平民的代称。

《咏怀·其六》(昔闻东陵瓜)原文赏析-阮籍古诗-魏晋诗歌

咏怀赏析

本篇原列第六,咏邵平失去侯爵种瓜为生的事,表示对于布衣生活的羡慕。

这首诗通过赞美秦东陵侯邵平入汉之后,种瓜为生、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蔑视利禄、向往清贫生活的思想。

诗的前六句为一段。“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昔闻”二字,点明本诗是吟咏历史的。这两句意思是,从前听说做过东陵侯的邵平,在秦朝灭亡后沦为平民,就在长安城东灞城门附近种瓜为生。诗歌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物和地点。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这两句意思是,瓜田一片又一片,大大小小的瓜果纵横交错。如此大面积的种植并获得丰收,其中蕴含着耕种者劳动的艰辛困苦,是不言而喻的。“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苦尽甘来,辛勤的劳动换来了莫大的乐趣:满地的瓜果色彩斑斓,在朝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客前来品尝。于是,种瓜者也随之名扬四海,正如刘履《选诗补注》所说的:“盖平所以垂名者,不以侯而以瓜。”

诗的后面四句为一段,是由邵平种瓜这一事件引发的议论和感叹,也是诗的主题所在。“膏火自煎熬”,化用了《庄子·人间世》中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由此引出下句“多财为患害”。意思是说,油类可燃,被用来点火。同样,一个人钱财过多,也必然招来祸害。诗人之所以有此看法,正表明他对邵平罢官归田的称赞,所以接下去便发出感叹:“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鲜明地表现了蔑视利禄和向往清贫布衣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人之所以生发出这一思想感情,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晋书·阮籍传》载:“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险恶的政治环境,使诗人懂得了逃世。阮籍一生尽管也当过几任官,但也是很勉强的。如他当了步兵校尉,仅仅是因为“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而已。而当时老庄思想的盛行,给诗人的思想行为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老庄与世无争的思想引导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厌弃和对名利的蔑视,所以,诗人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完善,向往的是布衣的生活。刘履《选诗补注》说此诗是:“嗣宗知魏亡有日,不乐久仕,思得如秦故侯种瓜于青门,则志愿毕矣。”正道出阮诗本意。

阮诗在结构上往往富于跳跃性,这首诗也是这样。“膏火”二句,正如方东树所说“凭空横来,与上全不接”(《昭昧詹言》卷三),表现出很强的跳跃性,但语不接而意接。在诗人看来,邵平之所以罢官后种瓜,正因为悟到“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这一道理。这二句的凭空插入,看似诗人的议论,却含蓄不尽,又为最后二句作辅垫。“布衣”句明显地承接“昔闻”六句,但与“膏火”二句并非没有关系,因为“多财”句在意思上与“布衣”句正好相反。如果说“布衣”句承前六句是“顺接”的话,那么与“膏火”二句便是“逆接”。有了这一“逆接”,才能引出诗的最后一句“宠禄岂足赖?”方东树指出:“‘宠禄’句倒接‘膏火’、‘多财’,以二句分结”(《昭昧詹言》卷三)。正看到本诗在结构上的特征。阮诗结构上的跳跃性是构成它深沉含蓄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之一。

(陈荣富)

【诗人名片】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作家阮瑀之子。好学博览,尤慕老、庄。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他对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不愿合作,但不像嵇康那样坚决不仕,而是采取对司马氏虚与委蛇的态度,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他在文学上受屈原的影响较多。《咏怀诗》八十余首,感慨很深,格调高浑,使他成为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时代(240—248)的最重要的诗人。

【相关阅读】

更多阮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