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原文
鹧鸪天
《鹧鸪天》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鹧鸪天赏析
浩大的中华历史上,能留下名字的女性委实不多,而以武功事业留下名号的更少之又少。秋瑾虽不像武则天那样成就一番霸业,也不像秦良玉那般以战功封侯,但其异于常人的胆识、对近代政治做出的贡献和留下的爱国豪情让我们至今都钦佩不已。
秋瑾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后葬到杭州西泠桥侧。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与宋庆龄游杭州,专程凭吊秋瑾,在秋瑾墓前,孙中山感慨道:“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63年后的1979年,宋庆龄为绍兴的秋瑾纪念馆题词,写道:“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人皆以为“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的遗言,但这句实际是秋瑾引用了清代诗人陶澹人的诗句。而真正代表秋瑾诗文之豪情的莫过于这首《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当时,不到20岁的秋瑾赴日不久。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一开篇就把祖国的命运摆在眼前,爱国之情直接迸发出来。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之后,祖国的“沉沦”就一天天的让人深感“不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政变、《辛丑条约》……中国在深受凌辱的同时,也不得不向世界靠拢,这样也有了人们的觉醒。近代最早觉醒,并意识到要担当起拯救祖国重任的秋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识进步女性,并和她们义结金兰。秋瑾当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二人往来,三人情同手足,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对月抚琴或下棋谈论国事。后来她们三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为中国近代民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看到祖国一天天沉沦,秋瑾决定去海外寻求方法。这句“闲来海外觅知音”也点出了她赴日的目的。这里的“闲”并不是空闲的意思,面对命途多舛的祖国,作者故意在此用“闲”,明显是反语。她此刻怎能还有闲情?
“金瓯”常常被用来代指疆土,《南史·朱异传》载:“(梁武帝)尝夙兴至武德閤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作者在此用“金瓯已缺”直指国家领土已经被蚕食,典型的就是指台湾和辽东半岛等被外国侵略者所占据。“金瓯已缺”是“祖国沉沦”的直接例证。“金瓯已缺”谁来收复故土?作者以极大的胆识说道:“为国牺牲(岂)敢惜身”!
这段让男儿读来羞愧的文字最直接表现出这个“鉴湖女侠”的真性情。这位自小习武,性格豪爽,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比的女流之辈,面对列强瓜分祖国,生平之志显露无遗,一句“为国牺牲敢惜身”反问,是多么掷地有声?多少男子汉又能做到如此?
不管前路是多么险阻,不管我是多么孤独,这又怎么能阻挡她赴日寻求救国良策的英雄之行?看到这里,你还能说这位女子“非英物”吗?听听那在墙壁上哀嚎,请求上战场的龙泉宝剑就知道了!
人们都说“以诗言志”,诗何尝不是“人”的缩写。看到此,谁还会以为这位女子是只会吟诵“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感于祖国的命运,秋瑾从日本归国后就积极投身革命。她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先进革命组织,联络爱国人士计划起义。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计划7月6日在浙江、安徽举行起义,可惜计划泄露被捕。这年7月15日,31岁的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绍兴府当时把这首《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为“罪状”公布,可见这首词的感染力、革命性之强。
秋瑾曾用花木兰、秦良玉自比,这让人联想起以管仲、乐毅自比的诸葛孔明;有前人之志、前人只能,才有资格用其作比,否则无前人之能,只有空志,则显得有些可笑。人言木兰从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显出掩藏女性身份遮遮掩掩,而秋瑾则是直言“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之刚烈之巾帼豪情,木兰难以相比。她在黑暗的时代高呼“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本身就是一种豪侠本色。
据说,秋瑾有一次与好友游西湖,在和友人凭吊岳飞墓时,她有感于“青山有幸埋忠骨”,直言自己生后,若也能埋于此地,必将终身无憾。在秋瑾就义后,反复辗转,人们把她最终安葬在杭州西泠桥侧,最终实现了她“愿埋骨西泠”的遗言。如今,人们去游杭州,必拜鄂王,而更多的人应该知道,在西泠桥侧,还有一位手握龙泉宝剑“夜夜壁上鸣”的巾帼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