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句解题解赏析-秦观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0 00:06

满庭芳原文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句解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既然有衰草,说明至少是秋天了。“抹”字、“黏”字用得很好,把暮霭苍苍遮断山脉、衰草无边无际与天相接的景况描写得十分传神。如果直说“山掩微云”、“天连衰草”,那就意境全无了。“黏”字这种用法是化用古人成句,如韩愈文《祭河南张员外文》“洞庭漫汗,黏天无壁;风涛相豗,中作霹雳”,形容洞庭无边的水波和天际相接;而唐代张祜的诗“草色黏天啼恨”则是形容春草碧连天。古人诗句类似的还有黄庭坚“远水黏天吞孤舟”、赵文昇“玉关芳草黏天碧”等。但秦观这一句无疑用得最为凝练传神,他自己对此也比较得意,还把“山抹微云,天黏衰草”这两句化用在自己的《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诗里:“离离云抹山,窅窅天黏浪。”“画角声断谯门”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冷。“画角”,管状乐器,出自西羌,声音哀厉高亢,古代傍晚时分城楼吹角,用以报时,画角声停止,点明时间已是黄昏;“谯门”就是谯楼,可以登上眺望、报时间的更鼓楼,楼下有门,故也称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词人在一片画角声笼罩的傍晚将离开会稽,依依不忍,却又不得不离去。他摆下酒宴,和恋人告别。觥筹交错之际,不免想起了诸多往事。他在会稽时住在程师孟安排的“蓬莱阁”上,在这里他们共度了一段好时光,但是这一切都将随着词人的离开而成为“蓬莱旧事”,化为片片过眼烟云,以后也只有空自回首了。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这几句是有名的写景佳句。他们纵目四望,见远处碧水环绕着孤零零的一个村落,成千上万只寒鸦在村落的上空盘旋,天际斜阳有气无力地高挂着,丝毫不能散发温暖。这种孤凄的景象正适合衬托离人的心情。如果一对有情人久别重逢,无论景物多么萧瑟,他们的心中也是和暖如春的,或许在他们眼中,再萧瑟的场景也蕴涵着融融春意。但像此际黯然分离的时候,同样的场景触发的心情显然就完全不一样。这三句在艺术上也非常出色,巧妙地化用了隋炀帝杨广的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除了缺少斜阳,这两句诗与秦观词的意象完全一样。但杨广诗中这两句的前后诗句都平平无奇,堪称有句无篇,虽然写作时间在前,却要靠秦观的化用,其妙处才得以彰显。这充分说明了秦观艺术造诣之高。宋代诗人晁补之曾经盛赞这三句说:“虽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可见它的魅力。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销魂”虽然只是短促的两个字,却好像一次情感的突然宣泄,把读者从作者极力渲染的凄清意境中唤醒过来,从而注意到作者的心情波动。“销魂”本义是魂魄消散,它既有极度欢乐的意思,也有极度失落的意思。因为两者都是情感的极致,都好像魂魄飘荡无存,自己无从把握。在这里,作者用的是后一个意思。他现在极度伤心,因为“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暗示他要和心上人正式分别了。“香囊”和“罗带”都是古代定情的信物,现在既然要分、要解,说明情从此逝,再不可追。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慨叹:这样的离愁别恨给对方带来了何等的惆怅,而自己也只留下了一个薄幸寡情的声名。语气中既有自责,又不无自我怜惜。“青楼薄幸”出自唐人杜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这样自嘲,是带着空有大志而不得驰骋的怨愤的,因为无法施展抱负,才只能躲在男女情爱之中,但现在连情爱也要变成一场空,徒留薄幸之名。秦观借用杜牧诗,也带着同样的自嘲心情。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从此一去,不知有情人是否还会相见,何时相见。他们正在伤怀感叹、为之落泪的时候,望见城楼上一片灯火,天色已经晚了。时间上与上阕的“斜阳外”产生呼应,暗示在不知不觉的悲怀之中,时间已然流逝。

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句解题解赏析-秦观作品

满庭芳题解赏析

【题解】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一段故事,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引《艺苑雌黄》说,元丰二年(1079)五月,秦观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省亲,看望祖父和叔父,和郡守程师孟结识,两人相处得很好。程师孟把他安顿在蓬莱阁居住。秦观经常出席程师孟举办的宴会,对一个美丽的歌妓心生爱意,那歌妓对秦观也颇爱慕。这年初冬时节,秦观离开会稽,未免依依不舍,在临别之时,写了这首词作为纪念。这是秦观最有名的词作之一,因为第一句“山抹微云”,他被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赏析】

这首词的内容可归入“艳情”一类,但把艳情写得如此婉转凄恻,荡气回肠,则使人不得不惊叹作者艺术功力之深厚。有学者认为,这首《满庭芳》是秦观长调中的压卷之作。这首词在写景炼字方面极为出色,起句便是一组工稳的对仗,“抹”、“黏”两个字用得尤其精妙,将微云截山、碧草界天的场景写得历历在目。据说有一次他的女婿范温出席一个贵人的家宴,贵人家有一个得宠的侍女,擅长唱秦观的词,她对范温连瞟都没瞟一眼。范温生性恭谨,也不多说一句话。等酒宴到了高潮的时候,那个侍女才指着范温问:“这个郎君是什么人?”范温赶紧站起来行礼说:“我乃是您所唱的‘山抹微云’的女婿。”此言一出,酒宴上的客人们都哈哈大笑,为之绝倒。由此可见秦观这首词的名气。

苏东坡也很喜欢秦观的这首词,曾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但苏东坡对这首词也不是完全满意,认为其中有些部分写得像柳永之词。秦观从会稽来到东京,拜见苏东坡。苏东坡先夸奖他说,现在都城里都在传唱他的“山抹微云”之词,秦观表示不敢当。但苏东坡又说:“没想到离别之后,你却学柳七(指柳永)作词。”秦观知道苏东坡不喜欢柳永,认为柳永的词作有时过于香艳萎靡而且俗俚,赶忙辩解道:“我虽然没有什么见识,也不至于像柳永那样吧?”苏东坡说:“‘销魂。当此际’,这不就是柳七的口吻吗?”秦观无言以对,愧赧称服。不过这首词已经唱遍天下的歌楼,不可能再收回修改了。那么苏东坡对这首词到底喜欢与否呢?他总体上应该还是喜欢的,任何发自肺腑的作品,不管如何香艳,总能打动人心,晏几道的艳词不是连著名理学家程颐也为之心旌摇摇,赞为“鬼语”吗?苏东坡之所以还要批评秦观,是因为秦观是其最得意的门生,对其的长处要夸,对其的不足之处也要提醒,以免他真的像柳永那样往香艳俗俚的路子上走,则深情不免变为滥情,感人不免变为肉麻。东坡这种微妙的心理,可以理解。

由于这首词写得极为哀婉凄恻,所以有评论者认为这是秦观遭贬之后的作品,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文人填词渲染悲情,不一定都要联系到自己的身世。况且有的人天性多情多思,就算出身富贵,写出来的作品也免不了纤弱哀婉。北宋宰相晏殊的儿子晏几道,别号小山,可谓出身大家,可是他的《小山集》,大部分都写得哀婉动人;清朝的纳兰容若,也出身宰相之家,可是他的《饮水词》也满纸弥漫着低徊伤感。秦观和他们无疑是一类人。清人冯煦《蒿庵论词》谓:“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把秦观和晏几道划为一类,可谓卓识。

虽然历来评家都对这首词赞不绝口,但也有例外的意见。有人就认为它“情景间未能匀称”,因为“山抹微云,天黏衰草”、“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这些都是缠绵悱恻的情景;而“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则另是一种豪迈苍凉的情景,二者交错出现在同一首词中,不太协调。这种说法虽也有一定道理,但苍凉的情景和悱恻的情景两者本来并非绝对不能并存、相通,这种意见不足以减弱这首词的魅力。

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句解题解赏析-秦观作品

【诗人名片】

秦观简介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七,所以又称“秦七”。他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卒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享年五十二岁。

秦观出身小地主之家,十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和弟弟一起生活。他少年时代追慕郭子仪、杜牧的为人,曾苦读兵书,冀望能杀敌疆场,收复被辽人侵占的燕、云等地,还曾写过《郭子仪单骑见虏赋》,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景仰。他后来一度到过湖州、杭州、润州、徐州、会稽等地,寻幽访古,度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漫游生活。他自幼喜爱读书,在家时也经常闭门不见客,以诗书自娱。

在秦观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苏轼。苏轼这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面手大才子,曾给予秦观热情的提携和关怀。秦观很早就佩服苏轼的文章和人品,很想与之相识。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出任徐州知州,第二年(即元丰元年)夏天,秦观去京城应举,顺道前去徐州拜谒苏轼,两人相见甚欢。临别时,秦观仿效唐朝李白拜谒荆州长史韩朝宗的故事,特地写了一首诗给苏轼,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其中有两句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轼也作诗回赠,对秦观的才华极为赏识,看了秦观的《黄楼赋》,称赞他有屈原和宋玉一般的才华。但秦观在这年的进士考试中落榜,郁郁而归,在家闭门读书自遣,不时和苏轼、苏辙兄弟通书信,互致诗文。

元丰二年(1079),苏轼转任湖州知州,路过扬州,秦观得以与苏轼同游。他过吴江、湖州,并去会稽(今浙江绍兴)省亲,看望祖父和叔父。在此期间,秦观与会稽太守程师孟(字公辟)交往密切,程师孟安排秦观住在蓬莱阁,二人多有诗文唱和。直到岁末家书催归,秦观才依依不舍乘船北归。这时他因与歌妓相恋,写下脍炙人口的《满庭芳》(山抹微云)等词。

苏轼担心秦观因上一次应试不第就此消沉,又写信劝告他应当勉力科举,以便将来报效国家,于是秦观更加发愤攻读。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元丰五年(1082),秦观第二次进京应举,又名落孙山,他为此写了《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抒发失意不遇之感。苏轼为秦观的怀才不遇感到惋惜,元丰七年(1084),他去汝州上任,路过金陵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希望王安石能够帮助揄扬。王安石读了秦观的诗文,也颇为激赏,认为秦观诗文清新俊逸,有六朝时代鲍照、谢灵运之风。得到这两位大人物的赏识,秦观重新萌发信心,在元丰八年(1085)第三次进京应试,终于考中进士,这时他已经三十七岁了,已不再有少年时候的豪气。

元丰八年正月,宋神宗驾崩。宋哲宗赵煦即位,年方十岁,因为年幼,由他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祐。高太后一向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破坏祖制,祸害天下,所以她一旦大权独揽,便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等人,全面清除王安石的新法。当时凡是支持变法的官员,都被称为“元丰党人”(也称“新党”),反对变法的一派,则被称为“元祐党人”(也称“旧党”),这两党之争,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党争事件。秦观属于旧党,也被卷入了这场党争之中,从此颠沛流离,不得安宁。

考中进士后,秦观被任命为定海县主簿,但他没有到任,很快转授蔡州(今河南汝阳)教授,即州里的学官。这个职位待遇菲薄,他的生活比较清苦。据一些笔记、词话记载,秦观在蔡州,曾作《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赠营妓娄琬,作《南歌子》(玉漏迢迢尽)赠营妓陶心儿,并因此而受到苏轼、程颐等人的讥评。这些记载不一定可靠,而且无论如何,这并没有影响到秦观与苏轼的良好关系。

而这时朝中政局变幻剧烈,司马光死后,高太后仍继续推行反对变法的措施,反对新法的官员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都得到重用,支持变法的官员吕惠卿、章等人则被逐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苏轼因为一向持反对变法的立场,也得到高太后青睐,被任命为哲宗的侍读大臣。元祐二年(1087),苏轼和鲜于侁(字子骏)以贤良方正的名义将秦观推荐给朝廷,秦观因此被召回京师。但第二年,旧党内部产生分裂,程颐等人所属的洛党和苏轼等人所属的蜀党互相攻击,秦观被目为蜀党,因性格洒脱不羁,洛党便批评他“浮薄”,他被迫回到蔡州。次年苏轼也出知杭州。直到元祐五年(1090),秦观才再次被召到京师,应制科考试,进策论,被授予太学博士之职,校正秘书省书籍。第二年,又升任秘书省正字,但升职只一个月,又被洛党弹劾,说他行为“不检”,于是再次被免职。这两次打击,给秦观的心灵造成了创伤。

元祐七年(1092)三月初三上巳日,秦观和京中官员二十六人同游汴京城西的风景名胜金明池、琼林苑,并作诗词唱和,秦观本人作有诗《西城宴集》、词《金明池》(琼苑金池)、《满庭芳》(北苑研膏)等,记述宴会的盛况。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次宴集给他的印象颇为深刻,作为一个天才的文艺家,他非常向往和留恋这种纵情诗酒的生活;可是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文人,他却只能身不由己地一再卷入政治风波。

元祐八年(1093),秦观四十五岁,升任国史院编修官。这时苏轼也被从外任召回朝廷,任兵部尚书,秦观终于得到机会,日日游于东坡之门。和他同时经常在苏轼府中走动的还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三人,他们被人合称为“苏门四学士”。四人当中,秦观尤其得到苏轼的赏识,对秦观的文章,苏轼总是极口称善,说他“下笔精悍,心所默识而口不能传者,能以笔传之”。虽然他偶尔也对秦观作词学柳永的俗陋浮艳之类毛病略表不满,但那都只是随口说说,并不真正影响他对秦观才华和写作成就的赏识。可以说,这段时期,是秦观一生中最为惬意、欢乐的时光。

但好景不长,这一年的九月,一直垂帘听政的高太后驾崩,十八岁的宋哲宗开始亲政。高太后在世时,宋哲宗的意见一直受到忽视,这位少年皇帝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一旦亲掌大权,立刻着手重新恢复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同时严厉打击反对变法的旧党官员。苏轼因为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被授任定州知州。第二年,也就是绍圣元年(1094)三月,旧党的执政官员吕大防、范纯仁、苏辙、范祖禹等皆被罢职。秦观因为名列元祐旧党,也受到株连,被贬为杭州通判。

在离京之前和去杭州的路上,秦观写了很多诗词抒发自己离别的忧思、遭贬的苦闷,如著名的《望海潮》(梅英疏淡)、《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等。新党对旧党的打击日渐严厉,他在杭州还没缓过气来,又被御史刘拯揭发,说他擅自增损《神宗实录》,于是再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他的师友苏轼等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苏轼本人接连从定州贬英州,再贬到惠州;苏辙则从汝州贬袁州,续贬筠州;黄庭坚从鄂州贬黔州;晁补之出知润州,再贬到宣州;张耒贬监信州酒税……这些都使秦观更为苦闷。

秦观在处州呆了两年,日子过得很不开心。当地官员得到朝廷指令,对他进行密切监视,极力搜寻他的过失,虽然一无所得,但无疑给秦观的生活造成极大困扰。这个时期,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去法海寺修忏,并抄写佛经,忌恨他的人就借此构陷,诬告秦观写佛书,以此罪状将秦观削秩,贬到偏远的郴州(今湖南郴州)。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封号去除,是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贬谪南荒时秦观心情之悲凉绝望可知,《踏莎行》词中所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正是他此时的写照。但厄运并没有结束,第二年,他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横州(今广西横县)。在横州呆了一年,又续贬雷州(今广东海康)。数年之间,秦观一直颠沛流离于贬谪的路上,而且贬逐之地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

元符三年(1100)五月,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其弟赵佶即位,是为徽宗,向太后临朝辅政。向太后比较倾向于元祐旧臣,五月,她以徽宗的名义下赦令,声称不论新党旧党,均一视同仁,于是被贬的旧党群臣大多开始内徙。苏东坡被暂时调往廉州(今广东合浦),秦观与他相会于海康,他还写了一阕《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抒发久别重逢的心情。

不久,时年五十二岁的秦观也奉命从雷州回京师,拜为宣德郎。七月,他从雷州动身北行,八月路经藤州(今广西藤县)时,因为中暑,病卧光华亭,他要水喝,家人送来一碗水,他“笑视之而卒”,结束了坎坷凄凉的人生。张耒为他写的祭文中这样总结他的遭遇:“呜呼!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

秦观的一生,可谓命运坎坷,他的创作风格,也因身世的变故而有较大变化。南宋的吕本中就说:“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意思是说,他被贬往岭南横州之后,诗歌风格大变。其实早在绍圣元年被贬为杭州通判之后,秦观的创作风格就已经有明显变化,字里行间充满了哀伤和迁谪之恨,从以前的多写艳情到改写身世之感、人生之悲,大大丰富了词这一文体的表达内容,这也是他本人创作的一个巨大飞跃。

有一点应当指出,秦观虽然主要以词名著称,但实际上他是个文学多面手,文章、辞赋、诗歌样样精通,而且他自己对此也颇为自负。元丰七年,他自编《淮海闲居集》,并没有把词列入编内,认为它们文辞鄙陋,不足传世。虽然这有词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但至少可以看出,他本人并不以专业词人自居,他更多的还是想实现经世济民这一传统的士大夫理想。

秦观为文以议论见长,他的文章结构严密,说理透彻,笔锋犀利,逻辑清晰,而且富有激情,很得苏轼激赏。元祐三年,他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总共献策三十篇、论二十篇,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政治主张。他的思想比较复杂,对于王安石的新法,他并不完全持排斥的态度,虽然总的来说,他是站在旧党一边的,但他也反对尽废新法,认为新法中的某些法令有其合理成分,这一点和苏轼比较接近。除了政论之外,秦观的游记也写得颇为出色。他的游记如《龙井题名记》,把西湖至龙井的夜景描写得诗意盎然,极富幽雅之趣。

除了词之外,秦观写诗也很下功夫。他的诗比词内容广泛,早年家居时,他就写了很多田园诗和闲适诗,在各地游历时则写了不少纪游诗。他的一部分诗风格失之柔媚,金代元好问就称之为“女郎诗”,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他的古体诗有的写得清新俊逸,所以王安石、吕本中等人都称赞他有鲍照、谢灵运的风格。他一洗北宋诗坛当时弥漫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毛病,清新婉丽,自成一家,足以在宋诗史上占一席之地。

秦观的词可以分为三个创作阶段:成进士之前,中进士到绍圣元年被贬,被贬之后。第一阶段的创作多为纪游,间或有抒发落第之憾的作品,写作手法则是把身世之感融入艳情,如《满庭芳》(山抹微云),借男女之情来抒发不得志的失意,仍然借用古代诗文的常用手法。这一时期秦观的词作虽然写得柔媚委曲,富有才华,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意境还停留在继承传统的阶段,没有多少创新。

中进士之后,秦观在仕途上并不得意,虽然隶属旧党,却又因为性格洒脱不羁,遭到持保守观念的洛党抨击。但这一时期他毕竟过着较为适合其个性的酒朋诗侣唱和过从的生活,尤其是经常出入于苏轼之门,由于苏轼等人的揄扬,他的名声日渐流布。这时期他的词作内容上仍不脱艳情,但风格清新婉丽,高雅蕴藉,和柳永等人的词风有很大区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秦观的词“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说他的词跟另一位著名婉约词人周邦彦之间的差别,就好比淑女与倡伎。

绍圣元年遭贬后,秦观词风格大变,由清丽婉约一变而为哀婉凄清,名作甚多,这些作品引起当时和后世很多人的共鸣,这点在正文的解说中将更多言及。

秦观的词主要写男女情事,写得细腻真挚,为许多读者所接受和喜爱。从南宋开始,他已经被视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词名完全掩盖了诗名和文名。他的词善于把男女恋情同坎坷身世相结合,艺术手法含蓄蕴藉,经常通过幽冷的意境,用“飞絮”、“落花”、“黄昏”、“流水”等意象来营造惝恍清幽的艺术世界,读者多被他营造的意境所俘获,为之低回感叹,不能自已。与他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就曾这样赞叹:“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按:秦观原词是“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秦观共存有文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他生前可能没有想到,为他赢得千载之下声名的传世之作,竟然是他起初不想编入集子的长短句。

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句解题解赏析-秦观作品

更多秦观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