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湘灵鼓瑟原文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省试湘灵鼓瑟赏析
唐代音乐至为繁盛,其所置十部乐,据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研究,当时的唐代音乐融合东西,并世无双,堪称真正的世界音乐。“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飞”(白居易《杨柳枝词》),在这家弦户歌的背景下,唐代诗人大多通音乐,王维、白居易都是一流的音乐家。其他诗人也留下了不少写乐的经典之作,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钱起这首诗,也算一个佼佼者。
省试,唐代由尚书省礼部举行的考试,即进士考试。这次考试题目是“湘灵鼓瑟”,照今天话来说,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陆游《文章》),命题作文要写出经典之作来,真是太难,可这首诗真还做到了。
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描摹得出?可能在看到这个题目之后,就有不少学子已经搁笔。但诗人妙笔生花,用一副形象笔墨,真还捕捉到了这飘飞的精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冯夷,水神河伯。楚客,楚之迁客。乐声从湘江传来,水神冯夷听到,无比感动,翩翩舞蹈起来。流离楚地的漂泊者,一旦听到,也不禁满腹伤情。“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凄苦的曲调使无情金石都感到悲凉,清幽的乐声直入高天。“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苍梧,山名,即九嶷山。白芷,一种植物。动听瑟声,打动了山脉,苍梧也生起了哀愁;打动了绿草,白芷也绽放出芳香。“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乐声顺着流水,越过了潇湘之浦,随着长风,传遍了整个洞庭。
诗题的“湘灵”,即湘水女神。传说尧帝二女娥皇、女英都嫁与舜,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不久也因哀伤死在湘江之滨,死后化为湘水之神。湘灵常在月夜鼓瑟,音调悲怨,感动行人。本诗全篇用一种神异笔墨写来,大地、高天、群山、流水,统统都被这瑟声所打动,真可谓惊耳骇目,撼心摇魂。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是乐声之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乐声之终,中间都是乐声感人情状,全诗结构紧凑,无一冗语。但这归结全诗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却引发了后人的无限想象,美学家朱光潜在《答夏丐尊先生》一文中就此写道:“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巍然依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我们看到了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并由衷叹服道“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人也就永在了”。
朱光潜将这两句上升到一种哲学意蕴、人生境界,体现了诗歌句约文丰、言近旨远之特性,有限的文字,给人以无限想象的可能,这正是诗歌魅力所在。朱光潜说只要青山屹立在那里,瑟声和鼓瑟人也永远留在了那里。也可以这样来看:是这首诗赋予了青山、瑟声、鼓瑟人以永恒的生命,只要这首诗一被吟哦起来,青山、瑟声、鼓瑟人以及其他等等,一切都随之焕发了生机。
“忽然兴至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郑板桥《又赠牧山》),《湘灵鼓瑟》体现的正是这一高超境界。
这样一首诗,注定要被奉为经典,明代王世贞说:“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艺苑卮言》)可谓十分在理。由唐代走到今天,命题作文早过亿数,但这一篇依然戛戛独立,如摩天之峰,难以逾越。如此神来之笔,《旧唐书》甚至将其附会成诗人月夜得之鬼吟,这当然没有可能。我们只能承认这是奇才奇笔,如李商隐《李贺小传》所感叹“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耶,天上亦不可多耶”。
(黄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