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寄远上人》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20:06

秦中寄远上人原文

秦中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但益悲。

【注释】

①秦中:指陕西长安。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②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家园。

③东林:指庐山东林寺。

【译文】

我常想到去山林隐居,想建一座庄园又苦于没有资金。出仕长安,并非我的心愿。东林寺里,有我仰慕的高僧。黄金用尽,我日陷窘困。雄心壮志,一年年衰减。夕阳西沉凉风又至,听到寒蝉声声哀鸣,我更加悲伤。

《秦中寄远上人》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作品

秦中寄远上人赏析

【赏析1】

这首诗一说为崔国辅所作,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诗人本有“一丘常欲卧”,即希望隐居之愿,但“三径苦无资”,即苦于无钱维持隐居生活。北入长安求仕并非他所愿意做的,实有经济上困窘的原因,他是很怀想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的生活的。孟浩然的诗中也多次提到他的欲出仕是因为亲老家贫。在长安逗留的日子里,物价昂贵,盘缠将尽;原先的壮志因为这次碰壁,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衰减。因此傍晚时分听到暮蝉哀鸣时,心里就怆然增悲。诗末的这二语增强了全诗的悲愤气氛。

本诗另一特点在于直抒胸臆,写法如画中的白描,不加淘色,直写心中的哀苦愁闷,因而又被后人称为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秦中寄远上人》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作品

【赏析2】

本诗是孟浩然滞留长安寄给远上人的诗。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诗题中的秦中在这里指京城长安一带。上人是对僧人的称呼。

首联从正面写“所欲”。诗人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诗人用形象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景况。

颔联“北土非吾愿”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此句表明了诗人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诗人用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诗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两句诗正反相对,以“北土”对“东林”,以“非吾愿”对“怀我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更能表达诗人的所思所想。

颈联描绘了诗人滞留长安时的处境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明他花完了旅费,已经陷入穷困潦倒的局面;“壮志逐年衰”,则体现出他心灰意冷的情绪。这两句对偶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尾联写“凉风”、“蝉鸣”。诗人描写这些秋天的景物,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秋风萧瑟,蝉鸣声声,令人容易心生伤感。况且当时诗人身在长安,旅资耗尽,做官无门,面对这样的景色,怎能不“益悲”呢?

许多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借物抒情,很少直接抒情。因为感情过于抽象,难于直接抒发。本诗却一反常法,诗人通过“苦无资”、“非吾愿”、“怀我师”、“益悲”等满怀感情的语句直写心中的忧郁和愁绪。这种白描的手法使感情表达更为直接,令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悲伤,也因此更能打动人心。

《秦中寄远上人》古诗译文赏析-孟浩然作品

更多孟浩然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