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贫》原文赏析-梅尧臣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9:14

岸贫原文

岸贫

梅尧臣

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

【注释】

岸贫:住在河岸边的贫民。

无能:不能。

槎沫:水上漂浮的零枝断梗。

岸贫赏析

这首五律,描绘的是居住在河岸边上贫苦人家的生活情况。全诗纯用淡墨,朴素无华。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豪富兼并土地,导致许多农民陷入无地、无房、无食、无衣赤贫状态的社会现实。

开头两句:“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即写这些贫户。他们失去田地,所以不能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住在河岸边,屋旁少有空地,所以也无法饲养鸡豚。第三、四两句:“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写贫户没有烧的燃料,没有吃的食粮。他们捡来河边的蚌蛤,权当粮吃;晒着从水上漂来的断梗枯枝,权当烧蚌蛤的燃料。他们依傍着树根编织蓑衣,挣点些微的收入,生活异常贫困。第五、六两句:“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写他们并没有住屋,只靠野芦编成的苫席,做个简陋的住处。这住所也没有门扇,只在门框上缠着些藤蔓,便算抵个柴门。芦苇是野生的,藤蔓也无须用钱买,号称住处,这和巢居穴处没有多少差异。结尾两句:“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犊鼻裈,短裤,或谓围裙,因形如犊鼻,故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这里是说贫家的孩子穿不上衣服,权拿荷叶把身上围起来。孩子穿着如此,成人的衣着,无须多说,自然是破烂不堪。全诗八句,把河岸边上贫户的生活景况,尽情描绘出来,不加评论,而满含感情。

诗作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仁宗在位后期,西、北二方均有边患,朝廷每年要供给契丹、西夏以大量的绢币,官府机构庞大臃肿,宫廷费用开支浩大,赋税有增无已,土地兼并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导致大批农民破败流徙,成为赤贫。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对贫民疾苦的同情。

(马祖熙)

【作者】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皇祐初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预修《唐书》。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释《孙子》。

【相关阅读】

更多梅尧臣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