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原文赏析-梅尧臣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9:13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原文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其一、其二)

梅尧臣

生汝父母喜,死汝父母伤。

我行岂有亏,汝命何不长!

鸦雏春满窠,蜂子夏满房。

毒螫与恶噪,所生遂飞扬。

理固不可诘,泣泪向苍苍!

蓓蕾树上花,莹洁昔婴女。

春风不长久,吹落便归土。

娇爱命亦然,苍天不知苦。

慈母眼中血,未干同两乳。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赏析

这是诗人伤悼其幼女称称的诗。戊子为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诗人四十七岁,在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国子博士。未成年而死叫“殇”。据诗人《小女称称砖铭》,称称生于庆历七年十月七日,于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夭亡,还不足半周岁。就在称称死去的当天,诗人在极度悲痛中,写了此诗。原诗共三首,上面所录为前两首。

这两首诗都是写对称称夭亡的悲痛之情,但它们又各有重点。第一首写称称不当死而死,使作者伤心不平。

子女夭亡是对父母的最猛烈的打击,遇到这种不幸的事件,当父母的,总会对着孩子的遗体,一边痛哭,一边呼唤,一边诉说。诗的开头四句就是作者流着眼泪对死去的称称讲的伤心话。当孩子呱呱坠地以后,做父母的是非常喜欢的。称称出生时,作者就特别写了一首《宋中道快我生女》的诗,诗中说“慰情何必男,兹语当自戒”,表示了自己的喜悦心情。然而这种得女的欢喜,正加重了失女的悲伤;生时之喜越甚,死时之悲愈烈愈深。开头两句生死对举,可以使人感到距离是这样近,生之欣喜好似就在昨天,不到半年,这欣喜就变成了悲伤。所以下文接着就写称称生命的极其短暂。过去有一种迷信说法:如果一个人做了亏心的事,他就要受到“报应”,他自己或者他的子女就要遭到灾祸。“我行岂有亏”,这是用反问表示否定,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亏心的事,可是称称为什么却不幸夭亡了呢?“何不长”是用反问加重表示悲痛。当然,诗中这样说,并不表示作者相信这种迷信说法,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怆的一种表现。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极强。这四句接连用了三个“汝”字,不假雕饰,好似脱口而出,正是含着眼泪呼唤死去的女儿的口吻。

然而称称究竟为什么会死去的呢?人们在亲人逝去时,必定自然要想到这个问题。称称死时还在襁褓之中,“其喜也笑,不知其乐;其怒也啼,不知其悲;动舌而未能言,无口过;动股而未能行,无蹈危;饮乳无犯食之禁;爱恶无有情之系:若是则得天真与保和”(《小女称称砖铭》),也就是说,无论在生活饮食或人事方面,都找不到任何原因。想来想去,作者后来只好想到环境方面了。诗中说:称称在时,春天,屋旁树上的乌鸦孵出小鸦,雏鸦成天乱叫;夏天,蜂窠里挤满了小蜂,它们常来螫伤称称。正是由于雏鸦的恶噪和小蜂的毒螫,使得称称飞走了。古时迷信,有鸦噪不吉利的说法,如《格物论》云:“老鸦鸣则有凶咎。”庆历八年闰正月,三月二十一日已入夏天,所以诗中说到夏日之蜂。不说“死亡”而说“飞扬”,一方面固然为了避免同第二句的“死”重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这里因为回忆起称称生时情景,因而觉得她仿佛并没有死的心理状态。这四句写的都是称称生前极细微的情节,表明在称称生前,就是在这些极细微的方面,作者也在为她操心,关心着她的成长;而且,只有对死者爱得极深,才会极力去寻究其死因。作者爱女之深,于此可见。

人们在悲伤欲绝之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常常会把一些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干的因素当作重要的东西,等到稍稍冷静下来,自己也会感到并非如此。此诗作者也是这样,后来冷静一想,也觉得“毒螫与恶噪”,很难成为称称的死因。她究竟为什么会死,终究找不到答案。“理固不可诘”是说称称之死是没有理由的,也就是说她是不该死的。正因为她不该死而竟死,所以作者痛哭流泪,质问苍天。

第二首写称称的天真可爱,她的死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悲伤。开头四句写花蕾被风吹落,比喻称称之死。“蓓蕾”是含苞待放的花。它莹洁可爱,就像作者从前的小女儿一样。它充满生机,正待绽开,可是春光易逝,春风并不长久,转眼之间,它就被夏日的狂风吹落地上,化作泥土。称称死于初夏,“春风不长久”点出死时。这几句,句句写花,而又句句关合着人,关合着称称,所以五六两句即点明此意。“娇爱”即指作者可爱的小女儿,她“丰然晰然,其目瞭然,耳鼻眉口手足备好”(《水女称称砖铭》),长得白白胖胖,眼睛是那样明亮,耳鼻眉口是那样端庄,小胳膊小腿是那样健美,可是她却夭亡在襁褓之中,她的命运岂不就像枝头被吹落的花蕾一样不幸!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你为什么这样冷酷无情,你难道就不知道人世间有失子之痛,死别之悲,竟然要夺去她的幼小的生命!“苍天不知苦”是说如果苍天有情的话,它就绝不会让称称死去的,而她竟然死去,可见老天爷不知道人间有这样的悲苦。人们在悲伤至极的时候,往往呼天唤地,这句正写出了这样的心情。结末两句写得更加伤心惨目。慈母是最疼爱自己的儿女的,儿女死去,母亲最伤心。称称的母亲也是先之以泪,继之以血;乳汁是哺育称称的,而今乳汁未干,而爱女已逝,乳汁与血泪交流,不知何时才能流尽?庆历四年作者哀悼前妻谢氏和次子十十的《书哀》“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诗意与此相近。乳汁有枯干之时,父母有生之日,失女之痛却永无穷尽之期!

这两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把伤悼女儿之情写得非常真切沉痛,可以说是作者用自己的血泪写成的。近人陈衍云:“(第一首)落想迥不犹人。(第二首)末十字,苦情写得出。”(《宋诗精华录》)评论极为中肯。

(王思宇)

【作者】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皇祐初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预修《唐书》。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释《孙子》。

更多梅尧臣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