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8:54

渭川田家古诗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渭川田家古诗赏析

这支小令除了“西下”和“在”以外,其余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一个意象,意象和意象就那样直接拼接在一起,无须乎中间的媒介。我们如果把它们点断,并标以句号,就很像电影脚本的片断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技巧是蒙太奇。蒙太奇的原意是构成、装配,用于电影就是剪辑、组合的意思,把分别拍摄的镜头有机地组合起来,通过镜头画面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悬念等艺术效果。这支散曲的意象组合便含有电影艺术的这种趣味。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都带有凄凉的意味。枯、老,着眼于生机之丧失;而昏鸦,除了字面给人的寒冷感以外,还能撩动人的归思。如杜甫《野望》:“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复愁·其二》:“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稀。”马致远把这三个意象并列出来,读者自然会想象到那点点昏鸦绕着被枯藤缠住的老树觅巢的情景。这是从正面衬托那流落天涯的断肠人的心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以实适之境反衬羁旅之愁。那水畔桥边的人家。也许正升起缕缕炊烟,显得温暖、亲切,更能撩动旅人的归思。这写法颇似杜牧的绝句《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客心孤迥之际见到江楼红袖,那客愁就越发浓重了。马致远的这句“小桥流水人家”,和上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一样,也只是并列三个意象,就象电影中的三个特写,它们之间的关系留给读者自己去补充联想。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仍然重复着前两句的节奏,并列三个意象。“古道西风”这四个字使我们想起传为李白的《忆秦娥》下阕:“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似乎马致远是把这几句的筋骨借得来,凝成了“古道西风”四字。同时又置一瘦马于其中,画龙点睛似的,重新创造了一个意境。瘦马上当然坐了旅人,也许马之瘦已不堪骑、不忍骑,那旅人只是牵着它缓缓地踱着,总之是宛然有一旅人同它在一起。但诗人并不急于让他在这一句里就出现,只是不紧不慢地指点着一个又一个客观的景物。那旅人是留在最后一句才登场的。

第四句“夕阳西下”,突然改变了节奏,从六字句改为四字句,从并列三个意象改为一个意象的描述。这是整支曲子里最短的一句,短虽短,其作用却不可忽视。夕阳本身是一景物,如同前三句中那九个一样,但它又有敷设底色的作用。犹如画家先画好一个个景物,然后再整理底色、统一调子,“夕阳西下”这一句将前三句里九个景物统一在黄昏的色调之中。同一片风景,在一天内不同的时刻观察,会有不同的感受。黄昏容易使人想到休息,想到回归,想到家人。就连幼儿也是这样,白天到别人家里玩得很高兴,一到黄昏就闹着回家了。再看《诗经·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当黄昏时分,那妇女看到鸡入窝了,太阳西沉了,羊牛放牧归来了,于是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心情也就更深切了。黄昏,就这样强化了游子和思妇两方面的愁绪。

末尾这句“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原已若隐若现的游子。这是一个远离家乡浪迹天涯的断肠人。因为以上四句已很好地烘托了背景,所以诗人无须对断肠人再作描写,一句话六个字已足以把他的形象和心情表现出来。这“断肠人”是谁?可以理解为作者所看到的某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若作前一种理解,则更有画意,若作后一种理解,则更富诗情。我看是不必执着于一端的。

马致远有《东篱乐府》一卷(辑本),存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是保存作品最多的。这首〔越调·天净沙〕《秋思》则是其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篇。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散曲的格律不太严,更接近自然的语调而又宜于采用口语。衬字的广泛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而这支小令相对说来,在造语和造境两方面更接近诗歌,尤其接近唐人绝句。王国维的评论是十分恰切的。

更多马致远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