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原文
忆昔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忆昔赏析
乾道八年(1172),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赴南郑襄赞军务。这是陆游一生中唯一身临前线的机会,他自己也以为驱逐金兵、立功酬志的时候到了。因而诗人换上戎装,昼夜察看地形,打探敌军虚实,会同王炎积极策划收复长安。然而,南宋最高统治集团对内苟安偷生,对外坚持投降路线。所以,正在王炎和陆游认为长安唾手可得的时候,王炎被调离任,陆游也改任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对此,陆游是不甘心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局的变化,使他越来越感到希望渺茫。诗人的晚年,写了相当多的诗回忆他在南郑的军事生活,这首《忆昔》是其中的一首。
此诗写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当时诗人处于闲职,以中奉大夫衔提举冲佑观。
“忆昔”这个题目,一般地说都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昔日生活的回顾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即分两部分来写。
前两句写初到南郑。从南郑跨越秦岭,出大散关,即临渭河,所以说“出渭滨”。“壶浆”指酒浆。《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马首”出于《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并夷灶,唯余马首是瞻。”首句写作者当年曾随军强渡渭水。次句写关中百姓慰问宋军,并向他们泣诉在被占区所受到的屈辱,言外之意就是殷切期望宋军收复失地。三四句写在南郑的活动。高冢即高山。古人迷信,以为天上的星象可主人间的成败祸福。巢车是古时的一种战车,车上有用辘轳升降的瞭望台,人居其中,如在鸟巢,故名。这两句用“昼”、“夜”概括全天活动,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以全部精力投入北伐准备工作的炽烈感情。
后四句是忆后的悲愤心情。迫逐,等于说很快可以求得。“共道功名方迫逐”,用“大家都认为”功名屈指可得来展示诗人当年的壮志。从诗中可以看出,有马首泣诉要求收复失地的“遗民”,有昼夜苦心经营的将领,有“星象”之兆,有对“虏尘”的深入了解,“方迫逐”当是言之不诬的。“逡巡”的本义是踌躇不前、欲行又止,这里指一无进展。“岂知老病只逡巡”,用“没有料到”作转折,使前面句句之意急转直下,至末二句则与前半篇形成鲜明对比。如今他一边抚摸书卷,一边流泪。此处的书卷当指史籍。古往今来,多少英雄烈士,壮怀不能伸,老死牖下。诗人灯下披览史书,联想自己,不由悲从中来。想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如今一事无成,将和历史上无数志士一样,赍恨以没世,能不伤心落泪?
这首诗以“忆昔”二字作题,并以此二字开头,以“何限人间失意人”结尾,表明题意。这种“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诗歌表现手法,显系从《诗经》学来,白居易的新乐府即采取这种形式,而在近体诗中是少见的。章法上,此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小的意群,再由这四个链条组成全篇,结构天成,思路精密。语言运用上,作者深于锤炼,比如“壶浆马首泣遗民”,一句三意,写尽了北方遗民的心情。第三句用“栖”字,第四句用“上”字,把两句联系起来,因而一个不辞劳苦的忧国忧民的志士的形象就活跃在纸上了。第六句用“逡巡”写目前,不仅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而且刻画出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彷徨心理。此外,如“共道”、“迫逐”、“抚”等等,也都下得极有分寸。
(李济阻)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