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临川道中原文
上巳临川道中
陆游
二月六夜春水生,陆子初有临川行。
溪深桥断不得渡,城近卧闻吹角声。
三月三日天气新,临川道中愁杀人。
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
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府。
鹤躯苦瘦坐长饥,龟息无声惟默数。
如今自怜还自笑,敛版低心事年少。
儒冠未恨终自误,刀笔最惊非素料。
五更欹枕一凄然,梦里扁舟水接天。
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
上巳临川道中赏析
乾道三年(1167)春,诗人在隆兴府通判任上,被主和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免职。二月初,他从南昌出发取道陆路,经临川、玉山等地回家乡山阴。三月初三(即题中“上巳”),到达临川(今江西抚州)城外,准备去拜访一位名叫李浩(字德远)的朋友。这首七古就是其时所作。
起两句点明时令、行役。“二月六夜春水生”,用杜甫《春水生二绝》成句,这里只是大致交代出行时正遇春水初生的时节,次句正点题目。
接下来第三句“溪深桥断不得渡”,承首句“春水生”。溪、桥,当指盱水(即抚河)及河上的桥梁(是入临川城必经的桥)。因为溪深桥断,不能渡河入城,故而在城外客舍投宿,晚间睡卧中可以听到附近城头上吹角的声音。隔河听角,又是晚上,对近在咫尺的临川不得一睹风貌,更激起对它的想象。这是借此为下文作势。以上四句,总提“临川行”。
“三月三日”四句,转笔正面描绘上巳日临川道中情景。“三月三日天气新”,用杜甫《丽人行》成句,如同己出。“愁杀人”,形容春光的美好动人。“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即具体描绘“愁杀人”的道中风景。“桐花春”,指桐花逢春开放。桐花红色,与呈青灰色的客舍相映;桑叶深绿,与纤纤素手相映。这风光,在温煦旖旎中带有轻淡的客愁。
“平生”四句,从临川道中所见转抒所感。“平生怕路如怕虎”,比喻新颖,与下句“幽居不省游城府”联系起来,为自己画出一幅厌弃尘俗的幽栖高士形象图。“鹤躯苦瘦坐长饥,龟息无声惟默数”两句,则进一步从外形的清瘦与平居的静默两方面显示了高士的形象。坐,因的意思,“鹤躯”句意谓因长饥而苦瘦。
“如今自怜还自笑,敛版低心事年少。儒冠未恨终自误,刀笔最惊非素料。”这几句大体上是从杜甫《莫相疑行》诗意化来,而翻出新意。“如今”二字,应上“平生”,折转到对当前处境的抒写,仍属道中所感。诗人感慨自己如今为了生计,不得不俯首低心,屈节事人,“年少”,当是指诗人的顶头上级。想来既可悲,又复可笑,因为这完全违背了自己的高洁本性。儒冠终误身(“儒冠”句化用杜诗“儒冠多误身”),我并不悔恨;在幕府中以刀笔为业(指任通判之职),与素愿相违,这才最为惊心。“未恨”、“最惊”,两相对映,感情浓烈。
“五更欹枕一凄然,梦里扁舟水接天。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最后四句,以梦想归隐作结。“五更欹枕”、“梦里”,遥应篇首“卧闻”;“梅山”,指梦里家山开遍梅花。禹庙在山阴,是诗人的家乡。这四句转出归隐之想,一结悠然,意境绵邈。“红”、“绿”、“白”、“朱”等色彩字叠用,更具清丽之致。戴第元说:“结是唐人七古正调,用对结尤老”(《唐宋诗本》评语)。
陆游前期的七古,虽然也学杜甫(像这一首甚至屡用杜甫成句),但风格婉丽而不遒劲。他到达南郑前线以后,诗风起了变化,诗中才有纵横驰骤的气势。
(刘学锴)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