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有车马客行》原文赏析-陆机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6:12

门有车马客行原文

门有车马客行

陆机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

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

抚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

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

市朝互迁易,城阙或丘荒。

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芒芒。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

《门有车马客行》原文赏析-陆机古诗-魏晋诗歌

门有车马客行赏析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在于塑造了两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车马客和主人公。

车马客者,主人公乡亲的代表也。正当乡亲们为游子“久不归”而焦虑的时候,他自告奋勇,“驾言发故乡”,翻山岭,“涉江湘”,辗转颠簸,风雨兼程,将满车的亲朋思念和故土沧桑送到主人公门前。那么,主人公是否也思念着乡亲们呢?这从他接待车马客时的一连串动作中便可得到答案。你看他,一听乡客临门,便“投袂”而起,直“赴”大门,且边走边“揽”衣裳。这本是有失身份的举动,但为了尽快见到乡亲,也就在所不顾了。不但不顾身份,而且见了乡亲,还要“抚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这是何等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这是何等亲热、激动的迎客场景!诗人不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和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思乡情怀吗?这里“投”“赴”“揽”“抚”“携”“泣”“掩”“叙”等富有情趣的动词,运用得明快、精当、朴质、传神,真是妙语连珠,不可或易。抚今推昔,如果没有过去长期的积累,主人公的这种感情何以会突然升华到如此殷切、如此浓烈的程度呢?车马客的到来,正好打开了闸门,使这种早已蕴蓄的感情找到了宣泄的突破口,从而成为本诗创作的内在契机。

其实,车马客探望游子的寓意远不至此。它还从侧面表明,主人公的怀乡之情是以故乡沧桑和亲友“念君”以及由此反射出的社会动荡为背景的,绝非无病呻吟和单相思。然而,当两处相思互不知的时候,这对双方来说,都是痛苦的精神折磨,急需加以沟通。这时的车马客,又以交通员的身份往来于乡亲和游子之间。你看他,现在把满车的亲朋思念和故土沧桑送到主人公面前。探望结束后,他一定会将游子的羁旅境遇带回乡间。因为他是受托而来,乡亲们正在等待回音。这就使得乡亲与游子相互思念的感情达到了双向交流的境界,从而为本诗增添了又一个与其他怀乡诗不同的显著特点。唯其双向交流,信息互通,才使双方都能在心理上得到某种安慰和满足。这比起其他单向传递(只写一方的思念)的诗来,更能给读者一种高尚、纯真、完美、融洽的审美感受。唯其双向交流,诗人的笔锋不仅仅围绕主人公本身运转,更伸向他的故土以至于整个社会、人生,这就扩大了诗的描写范围,为展现人物性格,形成以迎客、对话、感叹为基本线索的洗练情节,开辟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天地。

迎进车马客后,双方都有千言万语,但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还是主人先开口:“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恻怆”,既是对主客交谈时场面气氛的概括,又是对交谈内容所定的基调。“存亡”,乃人生最基本的两桩大事,也是故乡兴衰变迁的主要标志,自然是主人公首先关心、急需细谈的话题。那么,车马客是怎么回答的呢?亲友们死的死,亡的亡,所剩无几,老年人一个不留,都已谢世。城池、街市几经变乱,有的已成为废墟。只是故乡的坟墓一天比一天多,坟头上的松柏一年比一年旺。原来如此!主人日夜思念的故乡竟变成了这般模样,多么令人失望!多么令人悲伤!如果说,旧齿凋丧尚属自然规律,那么,其他亲友为何要七零八落?城池、街市为何会变成废墟?故乡凋敝,他乡如何?整个社会、人生又怎样?听了车马客简洁而辛酸的勾画,主人公的心潮一落千丈,由开始的急切、专注、热忱而陷入疑惑、联想、沉思。终于,主人公突破了一般怀乡诗的狭小感情界限,发出了富于理性精神的慨叹:“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这是说,天道的兴衰,诚如故乡的变化一样,是确定无疑的;那么,人的生命又怎能长久呢?再联系到自己一生奔波,终不免和死去的乡亲们一样,化为坟丘。想着想着,顷刻之间,只剩下悲伤了。

初听起来,这种关于天道有常、人生无常、性命短暂的感叹,似乎消极得近于颓废。但是,如果将这种感叹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又不能一概而论。我们知道,诗人所处的魏晋时期,正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诗中主人公故乡的凋敝景象,正是这种大动荡造成的后果。随着这种大动荡的形成和延续,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出现。大批的文士武杰、寻常百姓,纷纷审视、怀疑起儒学经义、伦理道德和神鬼宿命等传统观念来。他们终于发现,这些古董、信条都是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于是,就将探索的矛头转而指向人本身。一时间,研究、争论性命的长短、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几乎成为一种时髦。实际上,这是当时的人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发展前途等问题的一种新觉醒,是对旧道德、旧观念的一种集体挑战和否定。诗中的消极、悲伤,正好反映了他们在追求自身、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是人类在前进道路上必然要付出的巨大精神代价之一。可见,这里的悲伤,应该包含着进步的成分在内。

由此看来,主人公的这种慨叹,是对怀乡之情的一种突破,是对诗歌主题思想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首诗绝非单纯的怀乡之作。

(李 雪)

【诗人名片】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吴县)人。他是吴国大司马陆抗的儿子,吴灭后机入晋到洛阳,被张华所器重。太安(晋惠帝年号)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等讨长沙王司马乂,以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战败,在军中遇害,年四十三。陆机的诗名重当时,但俳偶雕刻,往往缺乏情韵,在晋诗中不为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