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望原文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阀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长安春望赏析
关于这首诗作于哪年有不同说法,我认为当作于肃宗至德年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乱离中的思家之情。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诗的开头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有人认为是写春天景色,不确,这句的重心在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正当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我的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概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骂草,用得妙极,春草之“闲”恰与人心之愁成一强烈反差。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写思乡望归的心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是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企羡之意。“大历十才子”长于描写细微的心态。清人牟愿相云:“中唐诗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身外唯须醉”,“人间半是愁”(司空曙《独游寄卫长林》),“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韩翃《送冷朝阳还上元》),“宿浦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许得到安慰。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找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景中仍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此句说极目远眺,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宫阙”句又收到眼前近景,唯见长安的宫殿鳞次栉比,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阔,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归结到感伤时乱和思家望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逢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样子。清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唐诗别裁集》),信然。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单纯写景,而与七八句抒情联系极为密切,说得很精辟、透彻。
而清人方东树对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重视不够,他说:“此诗用意,全在三四,梦家未还,为一诗关键主意。起与五六,平平常语。收句承明三四,尚沉足。”(《昭昧詹言》卷十八)
这首诗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以此诗为例,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体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目中所见,心中所思,无不皆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低回宛转,一唱三叹,读后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清代姚鼐《复鲁絜非书》论文章有“得于阴与柔之美者”,有“如叹”“如有思”“如悲”等美感,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沈德潜以“一语百情”概括盛唐诗,以为高于“十才子”的“一语百媚”,所论也很精当。“一语百情”当指杜甫、王维等人的诗感情特别深厚,而且刚柔相济,众美兼擅。如少陵诗多阳刚之美,具有惊天动地的力量,但“千古杜陵佳句在,云鬟玉臂也堪师”(清代薛雪《一瓢诗话》)。王维的许多山水名作表现出阴柔之美,然其《观猎》《使至塞上》《丹青引》等杰作,都充溢着阳刚之气。清代刘熙载《艺概》说“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少陵摩诘诗正是如此。“十才子”诗之所以远逊盛唐诸公,除感情不够深厚、胸襟不够博大外,一味写“秀语”,体现“杏花春雨江南”之美,缺少男子气,恐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杜甫说大历诗“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批评的正是“十才子”诗中的“畸柔”。
(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