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孟东野听琴图因次其韵原文
题孟东野听琴图因次其韵
楼钥
谁欤住前溪?夜深以琴鸣。
天高颢气肃,月斜映疏星。
橡林助萧瑟,泉声激琮琤。
弹者人定佳,能使东野听。
束带不立朝,遥夜甘空庭。
龙眠发妙思,神交穷杳冥。
不见弹琴人,画出琴外声。
郊寒凛如对,作诗太瘦生。
恨不从之游,抚卷空含情。
题孟东野听琴图因次其韵赏析
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写过一首《听琴》,原诗如下:“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前溪忽调琴,隔林寒琤琤。闻弹正弄声,不敢枕上听。回烛整头簪,漱泉立中庭。定步屐齿深,貌禅目冥冥。微风吹衣襟,亦认宫徵声。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全诗表现孟郊深夜听琴,为雅正的乐曲所动,整装静听的情景,以及通过琴曲领悟到的博大、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出了“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的叹喟。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根据孟郊《听琴》诗意,画了一幅《孟东野听琴图》。楼钥这首诗用孟郊《听琴》诗原韵(次韵)题李公麟画。
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六句。一二两句写弹琴者。这两句是根据孟诗“前溪忽调琴”而来。诗从弹琴者写起,突出了听琴的“听”。从这两句与后面“不见弹琴人”来看,李公麟原画既画孟郊《听琴》诗意,当以听琴者孟郊为中心,弹琴者或许处于疏林掩映、隐约可见的位置。三四两句写环境,补出第二句“夜深”,点明画面是一个秋天的深夜,白露横空,残月在天。也即是孟诗“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的景象。第五句承“天高颢气肃”,写秋风摇动橡林,发出萧瑟的秋声,增强了琴声的悲凉。第六句承“前溪”,写出淙淙流水与琤琤琴声和谐共鸣。这两句虽然根据孟诗第二句与“前溪”的描写,补足画面的背景,但两句分别用“助”和“激”,不仅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而且使自然音响与琴声相辅相成,表现了琴声的变化,增强了琴声的艺术效果。
第二层四句转入写听琴人孟郊。“弹者人定佳”一句,收束第一层六句写弹琴人,然后转入对听琴人的描写。“能使东野听”一句,只是含蓄地表现了孟郊的不同凡俗,“束带”两句则从人物的形象与内心的联系上,进一步表现孟郊高洁的本质。“束带”句反用《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赤,孔子弟子公西华)写出画面上的孟郊虽然束带盛服,但却不是为了立于朝廷,尽心供职,而是心甘情愿地为了肃立敬听那纯正悦耳、启人心扉的琴声。据有关史料记载,孟郊四十六岁始进士及第。五十岁为溧阳尉,因不满意这一低下的官职,常游乐山水,吟诗自娱,以致政务废弛,最后辞官而去。五十六岁时,被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判官,仍不以政事为务,而以游赏吟诗为乐。三年后,丁母忧去官。“束带”两句是楼钥根据孟诗“回烛整头簪”以下四句和李画中孟郊的服饰,联系到孟郊为官的事迹及其生活、思想而作的联想,其用意在于突出孟郊听琴的高雅形象。
第三层四句转入对画家李公麟的为人及其画艺的赞扬。先说李公麟“发妙思”———画的立意很新妙,接着说这种“妙思”来源于画家李公麟与画中人物孟郊的精神相通,因而对孟郊的理解才能达到很深的地步。据史载,李公麟能诗善画,德行高洁,一生亦不得志。故苏轼《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云:“伯时有道真吏隐,饮啄不羡山梁雌。”(“饮啄”句出《论语·乡党》:“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正义》谓:孔子行于山梁,见雌雉饮啄得所,而叹其得时,感人之不得时。)“不见弹琴人”两句赞扬李公麟的画艺含蕴、深邃,能表现出一种画外的意趣。这里,楼钥把孟诗“学道三十年”以下四句所表现的听琴时的思绪与李画中孟郊听琴的神态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最后四句,表现了楼钥对孟郊的无限仰慕之情。“郊寒”,出自苏轼《祭柳子玉文》“郊寒岛(指贾岛)瘦”,本是对孟郊诗风的评价,此处乃指孟郊其人一生寒苦、偃蹇。“作诗”句,相传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生,语助词)。此言孟郊乃苦吟诗人,作诗呕心沥血,使之消瘦。这四句是楼钥从画面上凛然如生的孟郊形象,联系到他作诗的苦吟情景,从内心发出恨不能与之同游的无限敬仰之情。
这首诗用孟郊《听琴》诗原韵来题《孟郊听琴图》,难度较大。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较好地掌握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既从题画的角度出发,以画为主,又尽可能地发掘原诗的义蕴,把画和原诗结合起来,使“无声诗生有声画”(岑安卿《次韩明善题推蓬图》),展现了静止的画面所含蕴的思想、意趣。其次,是把对画面的展现,以及对画家的褒扬,对画中人孟郊的敬仰组合在诗中,从而表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
(邱俊鹏)
【作者】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乾道间,以书状官从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见闻,成《北行日录》。官至参知政事。卒谥宣献。有《攻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