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古诗译文赏析-柳宗元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5:24

渔翁原文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①西岩:柳宗元贬为永州(辖今湖南永州、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地)司马,曾写下著名散文《永州八记》。其中《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即此处的西岩。清湘:清澈的湘江。

②欸(ǎi)乃:摇橹声。

③无心:指白云自由自在地飞动。

【译文】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的山岩露宿,清早起来取来清清的湘江水,又点燃楚地的竹枝。烟雾消散日出东方,却不见了他的身影,只有青山绿水之间,响着咿呀呀的摇橹声音。回头看去,那船儿已入中流漂向天边,这西山上的白云啊,也在天间随着渔船飘动。

《渔翁》古诗译文赏析-柳宗元作品

渔翁赏析

【赏析1】

这是写于永州的一首抒情小诗,湘江上的渔翁晚上在西岩下泊舟休息,早上打起清澈的湘江之水作炊。开始时湘江上烟雾濛濛,待太阳出来之后,清秀的山水即朗然在渔翁的眼前了。但却再也找不到其他渔舟,渔翁只能面对此清寂的山水了。正当渔翁信舟荡漾在这秀丽的山水中时,摇橹声响起,再看近水远山,但见一片葱绿。渔翁驾舟向中流行去,回看天际,发现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追随着渔舟。这是一幅恬和散淡的山水画,画中渔翁的生活是那样随意,山水与他的结合是那样融洽。柳宗元画了这样一幅清秀的山水画,并将自己苦闷的心情寄托在山水中,以山水之美稀释之。因此,这首诗就不是纯然的写景之作了。有人说,去掉此诗的五、六两句,诗歌就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此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尽管如此,此诗仍被视作他山水诗的代表作。

《渔翁》古诗译文赏析-柳宗元作品

【赏析2】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青山绿水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其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祯、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

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其实“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杀?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周啸天)

《渔翁》古诗译文赏析-柳宗元作品

【赏析3】

唐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由于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到永州,满腔抱负顿时化做云烟。他经受着政治上的重大打击,将情怀寄托于异域的山水之间,写了有名的《永州八记》,以及很多歌咏永州地区美丽风光的诗作。《渔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诗短小精悍,充满趣味。诗人用冲淡俊逸的笔墨勾勒出一幅使人陶醉的清晨山水美景,从中流露出诗人热烈而不外露的情怀。诗首句的“西岩”指的就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而从本诗的整体意思来看,诗中那位在山青水绿之间自娱自乐、独往独来的“渔翁”,似乎就是诗人自己。诗中渔翁的独来独往,体现了他孤芳自赏的品格。而“不见人”、“回看天际”等描述,又流露出诗人自身的孤独寂寞。

整首诗共有六句,按照时间先后,可分为三个层次。在“渔翁夜傍西岩宿”两句中,渔翁是最引人注意的形象。他夜晚在山边歇息,清晨起来后汲湘水燃楚竹,以匆忙的身影显示出时间的流动。“汲清湘”、“燃楚竹”,用语奇特。实际上,不过是说汲取湘江之水、用枯竹为薪罢了。诗中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大大深化了诗句的意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西岩、湘水和楚竹,这些零散物象,使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副清晰美丽的画面:薄薄的晨雾,清秀的西山,清澈的湘水,用做柴薪的楚竹……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不仅用物象设置了一个清新美丽的空间画面,而且用夜幕初降、晨曦初露这样体现时间流转的画面引出了下文对日出的描写。可以说,这两句诗在空间、时间两方面确立了整首诗活泼、清新而俊逸的基调。

接下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堪称最能体现诗人非凡功力的佳句,也是整首诗的精华。从内容上来说,这两句诗描绘的情景,一是烟散日出,山水顿现绿意的自然风光;一是渔翁的行迹,即渔船离开岸边,水中忽然传来摇橹之声。但是,诗人并未按照这种正常的逻辑来布置诗句,却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交叉描绘两种景象,更清楚地呈现了发生在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随着烟散日出,青山绿水顿时呈现出原来的样子,这时忽然听到一声橹响,人已不见踪影,只因他已在山水之中了。这里,诗人用词非常奇怪:虽然“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是清晨常见之景,却与“不见人”毫无关系;而“山水绿”与前面的“欸乃一声”则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了。但诗人偏偏将这些关联并不紧的词句组合在一起。这种反常的用法,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力:好像在日出的一瞬间,天色忽然由暗变亮,万物从迷蒙中忽然变得清晰起来,这才让人突然发现渔船已经不见了。“不见人”这一突然产生的感受,将日出前和日出后的界限清楚地划分开。而诗人对这一突然感受的描写,使现实生活里的日出过程被艺术强化了,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呈现出来。接着,“欸乃一声”与“山水绿”更令耳闻之声和所见之景发生了特别的依附关系。早晨,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的色彩由暗转明本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然而在诗里,随着一声划破寂静的橹响,山水顿绿。这个“绿”字不但体现出颜色的功能,还给人一种动态之感。这不禁让人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借助春风的吹拂赋予“绿”字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助声响的突发,不但赋予“绿”动态感,还赋予它瞬间转换的迅疾感,形象地展现了日出时的美景,让人更觉新奇。苏东坡对本诗的评论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诗人通过这样的奇趣,创造了一个清寥、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了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二句是写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看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渔舟而来一样。这里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渔翁的身后只有“无心”的白云在“相逐”,他的孤独寂寞显而易见。

本诗构思新奇,别出心裁,语言清丽,语意含蓄,语浅意深。

更多柳宗元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