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翻译赏析-刘长卿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3:38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作品原文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翻译赏析-刘长卿作品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注释译文

【注释】

①李中丞:名不知,中丞是官名。别业:原籍庐舍。

②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③三边:指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译文1】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后来他罢官回乡没有产业,到晚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在茫茫的汉江上漂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译文2】

四处流落的征南大将军,你曾统领十万雄师。谁能想到你罢职归来产业全无,到老却还留恋如今的盛世。你精于用兵,威镇边疆。你出生入死,只有随身的宝剑知。在这茫茫无际的江水上,日落后你将去何处安身?

【译文3】

流落无依的征南将军,你当年也曾指挥过十万大军。罢官归来后在原籍没有产业,年纪老迈还缅怀留恋当年政治清明时世。往昔你曾经威震边关使三边平静无事,为国杀敌奋不顾身的事迹,只有自己的宝剑知道。在这茫茫的汉阳江上,天色已晚,你将去何处安身?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翻译赏析-刘长卿作品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赏析评点

【赏析1】

本诗是诗人送别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将李中丞时所作。本诗先通过回顾李将军经历的战争与战时的雄风,赞扬将军无畏勇猛、敢于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在回顾过后,诗人又以李将军往昔的光荣与今日的漂泊作对比,表达了对其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冷酷无情的批判。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御史中丞的简称,唐代常代行御史大夫的职务,为宰相以下的要职。汉阳,今属湖北武汉市。别业,别墅。

诗的前六句都是描摹李将军的。首联写李将军曾经的英姿飒爽及今日的迷茫怅惘:这个流落他乡的落魄老者,竟是曾率领十万大军浴血沙场,神勇无畏的英雄。今昔对比,使人伤怀。“曾驱十万师”,语气磅礴,极富画面感。颔联写李将军罢官回乡后,没有家业,老了还怀恋着清明的时代。“罢归无旧业”一句,集中体现了李将军正直清廉、一心为国的美德。颈联“独立三边静”,诗人以近似于夸张的手法写出将军的魄力与威慑力。而为了国家,他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即“轻生一剑知”。如此赤胆忠心、克己奉公的李将军,此后会怎样呢?

尾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委婉地道出了李将军的不幸遭遇,描述了一个让人伤怀的场景:老迈的李将军独立于茫茫江边,天色将晚,却不知该何去何从。老将晚景如此落魄,怎能不触人心怀、令人震撼?结尾处,诗人以景写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诗人剪裁巧妙,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全诗豪迈悲壮,苍凉雄浑。

【赏析2】

《刘随州集》中有《至德三年……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如果所寄与此“李中丞”同为一人,那么,送其罢归,则当为至德后之作。仅就所言“明时”看,大概属于安史之乱平息后的作品。诗题“归汉阳别业”,一作“之襄州”。

中丞是归者过去职务,今日斥退罢归,景况寥落。作者为其不平,特意送至江头。诗中充满惋惜与关注。日暮黄昏望着友人渐去渐远的背影,情怀翻腾,感慨百端,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而今却被朝廷罢斥下野,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贯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扭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即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犹言部勒、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略略显出叱咤风云的才干,见出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含有不少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起,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壈,犹眷恋朝廷。“罢归”“老去”点明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汉阳别业”,则家徒四壁而已,也顺便交代其人一心戎马,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这位将军可能也有“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代边将抒怀)》的经历,而今却被罢黜、斥退,且无业可凭。朝廷待之如此,可见不明。不明,尚且依恋,愈见其人忠心诚款,至老恳恳。美曰“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盼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想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犹谓自己知,意胃奔勇沙场,忠心可鉴,也即“身当一剑答君恩”(《献淮宁军节度李相公》)的凛然之怀。另外,出生入死,“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送裴郎中贬吉州)》那样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研炼深密,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想其故居旧业无存,故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使“全诗的四肢百节就都活动了”(喻守真)。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淹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而联想起诗人“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饯别王十一南游》),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魏耕原)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翻译赏析-刘长卿作品

【赏析3】

此诗是诗人送别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将李中丞时所作。本诗先通过回顾将军经历的战争与战时的雄风,赞扬将军无畏勇猛、敢于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在回顾过后,以往昔的光荣与今日的漂泊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其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冷酷无情的批判。

首联写李将军在战场上的神勇和无畏,曾经的英姿飒爽与今日的迷茫怅惘。这个流落他乡的落魄老者,竟是曾率领十万大军浴血沙场的英雄,今昔对比,使人伤怀。

颔联写将军罢官回乡后,没有家业,老了还怀恋着清明的时代。

颈联“独立三边静”,以近似于夸张的手法写出将军的魄力与威慑力。然而对于自己的性命,只要是为国家,他是那么在所不惜,即“轻生一剑知”。如此赤胆忠心、克己奉公的李将军,此后会怎样呢?

尾联描述了一个让人伤怀的场景,老迈的将军独立于茫茫江边,却不知何去何从。天色将晚,鬓发斑斑的老者将去哪里呢?结尾处,诗人以景写情,感情在经历沧桑慷慨后转为无限怆痛,使人不由得为之沉痛惋惜。

纵观全诗,剪裁巧妙,形象生动,情感跌宕,含蓄深沉。

【赏析4】

这首诗是赠送给年老失意、回到故乡的李中丞,赞扬他久经沙场、忠勇为国的勋绩,感伤他年老被遗弃、流落无依的境遇,隐约地谴责了统治者的冷酷无情。诗人送别的这位李中丞曾经是功业赫赫的征南将军,当年他率十万雄师挥戈南下。罢官而归时,原籍并无田园庐舍,可见李中丞为官清廉;年纪渐大,仍眷念政治清明的时代。当年李中丞在边塞,边塞不起烽火,他为国抗敌不怕牺牲,只有身上的佩剑知道。如今李中丞要归居汉阳别业,诗人在茫茫汉江边为他送别,不知道李中丞的前途如何。此诗以李中丞的流落无依始,以流落无依终,中叙李中丞的赫赫战功,“明时”一词含有对当时的讽刺:既然是明时,战功卓著的老将为何还要被罢归呢?诗的末联写得悲凉苍茫,对李中丞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全诗充满了悲愤与不平。

诗以首起“流落”二字统领全篇,通过昔日之忠勇与今日之流落的对比,为英雄罢归惋惜,为贤才不终其用鸣不平。一、三两联写李中丞昔日的威武显赫。二、四两联写英雄今日的凄凉与穷而不坠素志的可贵品格。其人其行其品,可钦可敬,而今罢归,令人扼腕。故末联对其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茫茫江汉流不尽,沉沉暮色使人悲。最后“欲何之”三字,与开头“流落”二字遥相呼应,全篇语意连成一片,语言极为凝练,以唱叹出之,令人思绪翻滚,寻味无穷。

更多刘长卿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