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原文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赏析
“上人”就是和尚,是对和尚的尊称。灵澈,俗姓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出家。少从严维学诗,后至吴兴,与诗僧皎然游,也和一些官员多有交往,刘长卿即其一焉。
作者选取在傍晚时分目送灵澈回归山寺的情景,进行精心的点染,以寄寓自己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先是写景:遥望竹林寺(在丹徒县,即今江苏镇江东南),只见一片暮色苍苍;从寺里传来钟声,是那样的深远和悠扬。这里,“晚”字用得很巧,不仅点明了送人的具体时间,正是山寺的晚钟响了,僧人应该回山的时候了。而且,还用“晚”字来修饰那“杳杳钟声”,仿佛那远远传来的钟声也带上了时间的概念,读者从“晚”字中似乎听到了那缓慢的、在山中轻轻回荡、渐远渐细的袅袅余音。这种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意境显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这就是灵澈上人要回去的地方,“爱屋及乌”,还没有写人,先就写到了人的归宿之处,显得一往情深,诗人对灵澈的深厚友情自然包含其中。这是景中有情。
后两句就直接写人,先是描写灵澈的形象:他头戴着斗笠,站立在斜阳之中,那夕阳的余晖映照在他身上,微透出红色。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剪影,就像一尊菩萨的静穆的雕像一样,让人肃然起敬。也许他此时正在合掌向诗人致谢告别,静穆中又显得情意深长,耐人寻味。然后是灵澈转身一步步地向着青山中的竹林寺默默地走去,渐行渐远,诗人目送着他,依依不舍,直到身影消失在苍茫的暮霭中,还久久地不忍离去。这是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意质朴深挚,境界闲远幽深,表现出朴素自然,清秀雅致的诗风——真是“清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清代宋荦《漫堂说诗》)。
这是一首超好的诗。诗人以二十个闲淡的字面,写出了一个深邃的意境。诗人提炼了几个意象(元素、符号):一座寺庙、画外的钟声、一道青山、西下的夕阳和一个踽踽独行的僧人。钟声代表一种召唤,僧人渐行渐远代表着一种皈依、归宿。“荷笠带夕阳”,与陶渊明“荷锄带月归”在用字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归宿的感觉真好。《逢雪宿芙蓉山》也写归宿,但那是出门人对家的归宿,是人生的况味。这是出家人灵魂的归宿,是超越人生的况味,所以深邃。
(管遗瑞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