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桑干原文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作者】
*刘皂,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德宗贞元间在世,余不详。
渡桑干赏析
这首诗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咸阳人,客居并(音bīng)州十年,天天都在思念故乡,然而,命运驱使他渡过了桑干河,去了更远的地方,他又回头张望,把并州当作故乡来思念了。这是一般的解读。沈祖棻有一个别解,她说,“更渡”即再渡,所以诗中说的是十年以后那个咸阳人回到故乡,出乎他意料的是,过去十年怀乡之情,反被对第二故乡的怀念所代替了。应该说,沈先生的解读非常有意思,然而,此诗有“无端”二字,如果那人真的回到故乡,就是如愿以偿,并非“无端”了。再说,“更渡”不必针对同一条河,比方说那人是渡过黄河到并州来的,那么他离开并州时渡桑干,也可以称“更渡”。所以,还是一般的解读较为妥当。
这首诗从“客舍并州”写到“却望并州”;从“忆咸阳”写到忆并州,这不能简单地说成退而求其次。“已十霜”,十年对于人生来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段。这十年又正值青壮年,是作者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是一段永远不能忘怀的经历。所以,他有充分的理由把并州视为故乡,或第二故乡。此外,“无端”是没来由,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这几乎就是人从出生开始的处境。诗中的“更渡桑干水”是人生“无端”之一端,“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也是人生“无端”之一端,说到这里,真是让人感慨无端了。
诗中所写的这种怪圈式的人生经验,很多人都有过,比如说蔡文姬、郭沫若、斯诺、安娜•露易丝•斯特朗,夸大些说,可能人人心中都有。但在《渡桑干》前,谁曾这样写过呢,谁曾写得如此的精彩到位呢?好像没有。可以说,这首诗所写的,又是人人笔下所无。
这首诗在写法上极富原创性。按,七绝一般作法,三四句必一气呵成,而其与一二句的关系,多不即不离。但这首诗的第四句以“却”字打头,与第一句叠用“并州”,呼应极紧。这种写法,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李诗的第四句亦以“却”字打头,与第二句叠用“巴山夜雨”四字,呼应极紧)。宋后七绝仿者甚众,但没有超过这两首唐人绝句的。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