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犬行》原文赏析-刘宰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2:59

野犬行原文

野犬行

刘宰

野有犬,林有乌,犬饿得食声咿呜,乌驱不去尾毕逋。

田舍无烟人迹疏,我欲言之涕泪俱。

村南村北衢路隅,妻唤不省哭者夫;

父气欲绝孤儿扶,夜半夫死子亦殂。

尸横路隅一缕无。

乌啄眼,犬衔须,身上哪有全肌肤!

叫呼五百烦里闾,浅土元不盖头颅。

过者且勿叹,闻者且莫吁,生必有数死莫逾,饥冻而死非幸欤!

君不见荒祠之中荆棘里,脔割不知谁氏子。

苍天苍天叫不闻,应羡道旁饥冻死!

野犬行赏析

诗题下,作者曾自注:“嘉定己巳作。”据《宋史》记载,宁宗嘉定二年(1209),大旱岁饥。作者怀着对无力与自然灾害抗争、只得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用朴挚的笔触,如实地记录了当时广大乡村所发生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幕悲惨场面。令人读后,不禁与诗人一样涕泪俱下,为那些惨死的冤魂、苟延的生灵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野有犬”以下六句,由兽及人,先从侧面下笔。野狗和乌鸦本是害怕人类的,可现在它们饿红了眼,什么也不怕了。野狗一边从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呜声,一边与乌鸦抢食。乌鸦则更猖狂,人去驱逐它,它也不睬,只是扑扇着翅膀,摇动着尾巴,换一个位置又继续与野狗争抢。野兽尚饥饿如此,人的饥饿程度之烈则可想而知。这种从侧面落笔的手法,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有感染力,它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扩大了诗歌的容量。犬、乌这样肆无忌惮地在抢食什么?诗人“欲言之”而“涕泪俱”,惨不忍睹的景象使他哽咽住了。诗歌在这里顿了一下,转写杳无人烟的村庄田野,似乎与上文犬、乌争食联系不紧,实际上既交代了犬、乌如此猖獗的原因,又写出了诗人当时不忍细看、抬起泪眼、长吁一声的神态,而且使读者心中留下了一个悬念。这样用远景一衬跌,就好像先把水闸住,待水位提高了再跌落下去,就更有力,而且使全篇有了起伏。

“村南村北衢路隅”以下十句,描写由侧面转入正面,好似镜头由远景转入特写。诗人展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家庭的悲惨遭遇:一是妻死夫哭;一是已失去母亲的孤儿正扶着即将气绝的父亲;还有一家是夫亡子丧,仅存寡妇。而“村南村北”、大街小巷,满耳可闻撕心裂肺的哭声,触目皆是横七竖八的尸体,陷于如此境地的何止数家!镜头再拉近,那横在路边的死者身上不仅没有一缕布帛,而且没有了一块完好的皮肤!至此作者才点明:原来犬、乌争食的对象就是这些死尸!诗人被眼前惨景震惊了。他叫来地保、请来乡亲埋葬尸体,可活着的人也饿得连掘坑的力气也没有了,草草盖上一层薄土,连死者的头都遮不住!这一段,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是作者蘸着血泪写出来的。目睹哀鸿遍野、饿殍满道的悲惨情景,作者的感情非常激动,诗歌常用的含蓄不露的传统手法已不足以表达他此时此刻奔迸而出的激愤情绪,所以他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只是将一桩桩惨烈的现实展示出来,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虽然诗中并无表示强烈感情的字眼,但读者完全能够感觉得到此时作者愤激到了极点的情绪。

“过者且勿叹”以下八句,采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把全诗推向新的高潮。在上文,作者的激动之情已达顶点,所以继续往下写,就须稍稍平抑一下。这里,与其说作者在劝慰过路者勿叹息,毋宁说在自作宽解。这些冻死饿死的人总还算是幸运的了,死时总算落得一个完整的身躯。虽然“乌啄”、“犬衔”,且无葬身之地,反正是个尸体。在这种年头,还有人吃人的事,你看那边荆棘丛中破祠庙里,正传来呼天喊地的惨叫声,不知谁人活生生地正被人宰割,遭此惨祸的人恐怕还会羡慕这些冻死饿死在道旁的人呢。本来冻饿而死、无处可葬而被野兽分食尸体是非常悲惨的事,作者却不这样写,而说人吃人才更惨,用人吃人来对比,冻死饿死不仅微不足道,而且颇为幸运,甚至还引人羡慕,这就更深一层写出了贫民所受苦难的深重。用这种透过一层的写法,作者沉痛之情也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

这首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浅易,长短句式错落有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为同时诗人集中所少见,堪称佳作。

(沈时蓉 詹杭伦)

【作者】

刘宰:(1166—1239)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调江宁尉,授泰兴令。宁宗朝,反对韩侂胄出兵攻金,告归奉祠。理宗立,屡辞官不就,退居达三十余年。谥文清。有《漫塘文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