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古诗原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2:58

西塞山怀古作品原文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古诗原文赏析

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人,擅长诗文,是中唐重要的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刘禹锡原本在朝为官,锐意改革,后因政治革新失败而遭流放。虽遭贬谪,仍然心系家国,眼见天下因安史之乱迟迟未安定,加上君王无能又无远见,满腔悲愤无以抒发,只好寄情笔墨,写下一系列借咏怀古迹以讽喻现实的怀古诗。这一系列的咏史怀古作品除了《西塞山怀古》之外,还有《金陵五题》组诗、《金陵怀古》《蜀先主庙》等,都很脍炙人口。

本篇《西塞山怀古》,隐含警惕当局的弦外之音,暗指天下长期分裂将不得人心,国势也无法维持,东吴等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灭亡便是铁证。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荒淫暴虐又好酒色,民心尽失,导致东吴灭亡。这段史实对当时骄奢腐败的李唐王朝也有借鉴作用,足见刘禹锡对国家的忧心与赤诚。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歌咏西晋大将王濬伐吴,使天下归于一统的事迹。

西塞山位于现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部,紧邻长江,形势险要,是三国时东吴的军事要塞。晋武帝时,派大将王濬伐吴,王濬造有大型战船,每艘可装载两千多人。当他统率战船从益州东下时,磅礡气势使金陵城中的帝王气象黯淡,可见晋军的破竹之势与东吴的不堪一击。东吴虽以铁锁横江拦截,又作长条铁锥,暗置江中,试图影响战船行进,却仍被王濬去除铁锥、烧断铁锁,战船通行无阻。

东吴防卫严密,加上西塞山的屏障,本来应有退敌的条件。然而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利,而是人心。失去人民的拥戴,任何防御攻势都形同虚设。吴王孙皓逃避不了灭国的命运,只好竖起投降的白旗,带领百官走出石头城。

唐敬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天,刘禹锡在前往和州的途中,经过军事要地西塞山,有感于安史乱后地方节度使割据严重,国家濒临分裂,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以表达对四海一家的期盼。

从东吴覆灭而联想到六朝相继灭亡的事件,以此借古讽今,指出地利不足恃,王气也不足凭,唐朝若继续分裂,前代的历史教训将重蹈覆辙。刘禹锡看着眼前的西塞山仍旧依傍寒冷的江流,地势也如以往险峻,景物虽同以往,人世间却已历经多次朝代兴替、成败盛衰,不禁感慨万千。西晋终于因王濬伐吴完成统一大业,搭建各地的堡垒成为当年国家分裂的见证。这些旧时堡垒如今不再作为防御之用,陪伴它们的只有萧萧的风声与秋天的芦苇了。人事流转的迅速,让人不胜唏嘘。全诗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因有“昔”的历史事件,才导致“今”的感伤哀恸。末句以景作结,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思,余韵无穷。

刘禹锡具有感时伤世的情怀,显示出他对国家热切的爱恋与期盼。唐顺宗即位后,重用王叔文、韦执谊等改革派大臣,颁发新的政令,展开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受王叔文器重,得到一展长才的机会。不久,顺宗中风,失去执政能力,宦官俱文珍等人迫使顺宗退位,拥立宪宗。改革派失去皇帝支持,“永贞革新”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王叔文被杀,其余成员都遭到贬谪。刘禹锡仕途不顺,他的优秀作品多半写于被贬的二十多年间,《西塞山怀古》就是这一时期的名篇。

本诗有“骊龙之珠”的美称。传说刘禹锡与元稹、白居易等人相聚,约定好以“金陵怀古”为主题创作一首诗。刘禹锡三杯下肚后,即写下此诗,白居易读了之后给予“探骊得珠”的赞誉。其他人看到这么高妙的作品,也都不好意思继续创作了。“探骊得珠”原是《庄子·列御寇》中的典故。骊珠相传是藏在骊龙下巴底下的宝珠,须潜入深渊,待骊龙熟睡之际,才可取得,比喻难得的稀世珍宝。白居易借这个典故赞叹刘禹锡才思敏捷,后世因此有“探骊得珠”一词,比喻写作文章能抓住重点,深得题旨的精髓。

刘禹锡被贬谪到和州期间,选了金陵五处具有代表性的古迹加以吟咏,写下《金陵五题》组诗:《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目的是评论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史事,以阐明自己的政治思想。

刘禹锡写《金陵五题》时,唐王朝正处于逐渐走向衰微的阶段。因此,这一组诗并非单纯的怀古,而是和《西塞山怀古》一样,具有浓厚的讽喻意涵,含蓄地警告唐朝统治者若不吸取前代盛衰变化的教训,有朝一日,唐也会走上覆亡的道路。以古为鉴,往往是刘禹锡写作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核心。

《金陵五题》中以《乌衣巷》最广为人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当时金陵城中的一条名街,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立军营,士兵多穿黑衣,所以称之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许多贵族居住在此,所以世称王、谢子弟为“乌衣郎”。“乌衣子弟”后来也借代为世家大族的子弟。

本诗通过朱雀桥畔乌衣巷的今昔对比,写出金陵城的盛衰,暗示封建豪门曾经风光一时,也难逃沦为寻常百姓的命运。如同《西塞山怀古》中享有金陵王气与天险的东吴,若国君不力图振作,也终有王气黯然的一天。这类怀古作品表现了刘禹锡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人世沧桑变幻的感慨,读来不仅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也让人因历史教训而有所省思。

(台北市立龙山中学语文教师 洪佳吟)

更多刘禹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