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田歌原文
插田歌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佇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洛阳(今属河南)人,有匈奴血统,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永贞革新为屯田员外郎,后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长安,复出为连州(今广东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还洛阳。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有《刘宾客集》。
插田歌赏析
世界有三大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商业文明,中国无疑是农耕文明的典型,诗歌的山水田园之作,就是最精粹的体现。
这曲《插田歌》,是优美而有意味的一首田园诗。
开头十六句,展开的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正当四月,农村插秧,田边花草繁茂,田头燕子翩飞,田埂一望如线,田里水光闪耀。农妇穿着白麻裙,农夫披着绿蓑衣,一边干活,一边唱着歌曲。只听得曲子轻怨,却不明白具体歌词,歌唱当中,农民们时不时开怀大笑,看那样子,准是他们在讲着笑话相互逗乐。傍晚来到,水田已经满满插上了秧苗,村子里炊烟袅袅,狗儿来来去去跑个不停,公鸡一边鸣叫,一边啄着食物。诗情动人,南方水乡的耕作之乐、祥和之气,扑面而来。
诗歌后十四句,写的是农夫和计吏的对答,颇具戏谑意味。“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田间地头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大模大样的计吏,本身就有一层诙谐色彩。接下来就写农夫和计吏的对答,计吏得意地说道,我年初去了京城一趟,现在才回来。计吏去过一趟京城,就在农夫面前拿腔作势,好在农夫没有被他蒙住,反而反问他一从京城回来,就高视阔步怪腔怪调,和村里人就不一样了?计吏图的就是和他们不一样的鹤立鸡群效果,十分得意地说道,京城那个大啊,你做梦也想不到,我还到过礼部衙门呢,巍峨庄严,难以形容,我在其中可是进进出出好多回的。而且我的名字已经补入了朝廷禁军行列,只要拿些筒竹巾稍作打点即可,别看我现在是个小吏,再过两三年,我可就要做官人去了。
诗歌活生生刻画出了计吏的浅薄和虚荣,有人说这就是本诗主旨,意在针砭时弊,其实这只是诗人的调侃罢了,哪有那么严肃的政治意义。
本诗序言写道:“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由此可见本诗是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官连州时所写,连州即现在的广东连县。时代,贬谪岭南,是对获罪之人的最严厉惩罚,许多人忧伤嗟叹怅恨不已。但这首诗却是十分达观洒脱,丝毫不见一个贬谪者的忧郁压抑。再看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竹枝词》系列,都是一贯的诙谐潇洒。刘禹锡当时和柳宗元齐名,号称“刘柳”,反观和他一道遭贬的柳宗元,读他的《永州八记》《江雪》等诗,这些诗文好固然是好,但总觉得有种荒天古木的孤峭凄冷,一股寒气直袭人身。
这首乐府诗前半段绘景描物,历历在目,后半段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看得出受到了汉乐府《陌上桑》一诗的影响,《陌上桑》前面写罗敷采桑情景,后边写罗敷和使君的对答,都颇有意味。
清人方玉润在读到《诗经》的田野歌唱时,不由自主感叹道:“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诗经原始》)读刘禹锡此诗,亦有此味,淳朴的乡村生活,不由自主让你陶醉其中。
(黄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