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原文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黄石市,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说起关于西塞山的诗词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那首唐朝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诗因其唯美意境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刘禹锡于公元824年被贬为江州刺史时写的这首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王濬是西晋时期著名军事家,官至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晋咸宁五年(279年)冬,晋举全国之兵伐吴,晋将王濬、唐彬浮江东下,在西塞山与吴军发生遭遇战,击溃孙权时期建立的铁锁横江防线,后直捣建业,吴王孙皓请降,吴国灭亡,三国分立局面终结。现在西塞山还有当年的“铁锁横江”遗迹。楼船是一种豪华的大型战船,陆游有诗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描写南宋大将刘锜等乘着高大的楼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的故事。金陵是今南京,又名石头城,唐人许嵩著《建康实录》记载:“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东汉末年称建业,是吴国都城、政治中心。
全诗大意为:王濬的楼船大军一到益州,金陵的王者之气便黯然失色收敛起来了,绵延千里的铁锁防线沉入江底,建业城里升起了一片投降的旗帜,多少次朝代更替,往事如烟,西塞山还是在寒秋中的江流边屹立,今日终于遇见四海统一的日子,看前朝的故垒遗迹仿佛萧萧秋风中的一片芦荻。
本诗的前四句写的就是东吴灭亡的这个故事。当时东吴陆抗已死,朝中无大将,气数已尽,早已是西晋囊中之物了。因此“王濬楼船下益州”只是时间问题了,第一句描写的就是这个史事。第二句描写的是这场战争的结果,以吴国固若金汤的铁锁沉入江底,吴国投降结束。在第三句笔锋一转开始抒怀,感叹时光飞逝,政权更替,西塞山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一切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钩心斗角、遍野哀鸿。最后一句,诗人虽处统一之国,但已然看见了帝国开始显露的危机,居安思危,感慨自己身处的唐帝国最终也要像东吴一样,变成萧萧秋风中的一片芦荻。
清朝张谦宜在诗评《絸斋诗谈》中评价这首诗:“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一言以蔽这首苍凉、沉郁风格佳作的创作背景。史之乱后,唐朝当政者虽做了一定的努力,可藩镇割据的局面仍是难以消除,给统一的王朝带来巨大的威胁。刘禹锡的这首怀古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而作。
在写作上,刘禹锡通过写景和谈及历史,将史、景、情高度地统一了起来,使得情融入景,景反衬史,给人沉闷顿挫的感觉。难怪元好问所编《唐诗鼓吹笺注》中评此诗:“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为‘唐人怀古之绝唱’。”
人们都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甚至将刘梦得称为“诗豪”。可像这《西塞山怀古》豪放表象下的悲凉,谁看得出来?唐王朝的当政者看见这首诗,也未必明白这怀古中对国家兴亡的借鉴意义。他们“只缘一曲《后庭花》”而致“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