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镇州原文
过镇州
刘因
太行迎马郁苍苍,两岸滩声带夕阳。
霜与秋容增古淡,树因烟景恣微茫。
阅人岁月真无谓,得意江山差自强。
曾记城南旧时路,十年回首尽堪伤。
过镇州赏析
唐代镇州,宋改为真定府,元改为真定路,即今河北正定县。《元史·刘因传》云:“甫弱冠……国子司业砚弥坚教授真定,因从之游,同舍生皆不能及。”这首诗当是诗人十年之后再过镇州旧地重游时所作,时当三十来岁。
刘因故乡是容城(今属保定市辖县),到镇州正好沿着太行山东麓南行。诗人策马而行,太行山上茂盛苍翠的树木扑面而来,映入眼帘,像一道绿色长城从诗人侧面掠过,故曰“迎马”。“滩声”,当指滹沱河滩的流水声,它发源于山西泰戏山,穿割太行山,经镇州向东入河北平原。这句写滹沱河水冲刷着两岸沙滩,在夕阳的映带下发出哗哗的声响。镇州背靠太行山,面临滹沱河。诗的上句写山,下句写水,恰好抓住了镇州依山傍水这一地势形胜的特点,而且切合驱马所见的动态;山势由远而近,仿佛迎着马头向我扑面而来;水声由近而远,映带着夕阳向天边奔流而去。一幅雄浑高远而又有声有色的苍山流水夕照图便浮现在眼前。严羽谓“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沧浪诗话》),今观此首二句,是难得的发端。
“霜与秋容增古淡,树因烟景恣微茫。”如果说首联是总写镇州的山川形胜,那么颔联则是单写镇州的古城秋色了。“与”,有“使”“助”之意。“秋容”,秋色容颜。欧阳修《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飞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恣”,这里是纵使、愈加之意。“微茫”,依稀模糊貌。这两句描绘大地严霜降临,万物红衰翠减,使秋色容颜增添了古雅清淡的韵致;夕阳映照下的树木,因为笼罩着淡烟暮霭,因而愈更变得依稀模糊了。上句色调清淡却并不凄厉,下句境界凄迷而略见惆怅。这种淡淡的感伤美和凄迷感,最得“温柔敦厚”“中和为美”之旨。
颈联转入抒情感慨,表现诗人厌倦尘俗、追求山水的情志。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以为世,人冉冉而暮行。”诗人认为这种混迹尘俗人海的岁月真是没什么意义,只有陶情于自然山水之中,才能如愿以偿,感到赏心悦目,才略微(差)可以激励心神而自强不息。刘因为人“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虽甚贫,非其义一介不取。”“公卿过保定者,众闻因名,往往来谒,因多逊避不予相见。”元朝征其为右赞善大夫,他到任后很快就“以母疾辞归”,后来又多次征诏,他皆“以疾固辞”(《元史·刘因传》)。这两句诗正是他厌倦世俗官场,坚持“天下无道则隐”的真情流露,所以他表所居曰“静修”,自号“雷溪真隐”,其意亦在于此。
“曾记城南旧时路,十年回首尽堪伤。”诗人十年以前曾在此从砚弥坚游学,而今旧地重游,走在城南路上,往昔之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当时“年甫弱冠”,阅历又少,当然是胸怀兼济的宏愿,然而,以武力征服和民族压迫著称的元蒙王朝,是一个“道义无轲丘”的时代,刘因生不逢时,道不能行,怎能不使他回首十年历程而深自感伤呢!结联倒笔追忆,优游不竭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七律描写过镇州的瞬间观感,但却抚今追昔,包前孕后,凝聚着十多年的人事悲欢,用舍行藏的感慨,于优游不迫中略见沉郁苍凉,风格极似元好问。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从城外马上见闻写到入城访旧忆昔,层次井然,接转顿挫有致。全诗未用典故,不加藻饰,纯以白描写景,直抒胸臆,但句中字眼如“迎”“带”“增”“恣”等,均极锤炼传神,而不落陈俗窠臼。
(熊笃)
【作者】
*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天资过人,六岁能诗。长而好学,对程、朱理学有研究。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以其才学荐于朝,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因母疾辞归。后再以集贤学士征召,以病辞。仁宗延祐年中追赠翰林学士、容城郡公,谥文清。他以诗文名于世。七古歌行,风格豪迈;五古自然清新。有《静修先生文集》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