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城》原文赏析-刘克庄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0:58

冶城原文

冶城

刘克庄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冶城赏析

冶城在今江苏南京市内朝天宫一带。据《六朝事迹》记载,这里本来是春秋时代(一说是东吴)一个冶铸中心,所以叫冶城。古代这里冶铸的主要是刀枪剑戟等兵器,而冶城又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多次成为南北相争的要冲。因而诗人们来此漫游登临,多半会触动他们历史兴亡、人事沧桑的感慨,写出怀古伤今的诗篇。生当南宋末期的刘克庄,面临北土被占、偏安江左而又恢复无望的政治局面,这种感情自然格外强烈,这首《冶城》诗就是一首表面怀古实则伤今,将古今时空交织在一起的力作。

首联直承“冶城”二字起兴。这里既然曾是冶铸兵器之所,历史上多少威武雄壮的战斗活剧在此上演,那么要找一些断箭残枪,帮助人们辨认历史的遗迹总是不困难的吧?劈头闯入我们眼帘的“断镞遗枪”四字就这样和“冶城”直接相关,而带着一种凝重的历史感。可是紧接着却是“不可求”三字,一下子又把我们抛入一种茫茫然无可奈何的情境之中,历史的无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因而下句“西风古意满原头”就蕴藏着一股悲哀苍凉的感情,“西风”是现实可感的,“古意”是抽象内在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说它们“满原头”,就使那抽象的思想活动变得形象化了。而“西风”的萧瑟之感又和历史无情产生的悲凉之情十分协调。

颔联由“古意”生发,将时空转向往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可是孙权、刘备这些英雄豪杰也全被历史淘汰了,他们那些叱咤风云、横枪跃马的非凡事业到头来还不是一场春梦吗?东晋的谢安和王羲之曾登临冶城,“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今天诗人重来他们的旧游之地,却已物是而人非,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这一联选取孙刘和王谢这些和冶城有关的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为怀古的对象,是十分恰当的。

颈联则又从历史回到了现实。“高塔”是所见,但却已“不知何代作”,“暮笳”是所闻,入诗人耳中,也似乎在倾诉古人的感慨悲愁。现实的景物全由于“移情”作用而感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塔用“高”修饰,笳用“暮”修饰,这些普通字眼其实都在平淡中见出功夫,因为塔之高和“不知何代作”的历史之长久有一种词性上的相关,更能暗示出一种情感上的悠远之想。而迷茫凝重的暮色也和渺远深沉的历史在情态上互相映衬。再者,这首诗抽象的抒发较多,这里用“高塔”“暮笳”这样富有形象感的字眼加以调剂也是必要的。

如果没有最后一联,那么这首诗不过是一般的怀古,并无多少特别深刻的内涵。“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把怀古和严峻的现实结合起来,诗的意境一下子提高了。原来诗人的惆怅、悲哀、感慨、消沉,并不是文人墨客的无病呻吟,而有着现实生活的深刻根源。大好河山,长期不复,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只知苟且偷安,连半壁河山也岌岌可危,这怎能不使一个有爱国心的诗人感到无限的痛苦呢?我每次来冶城游历,不愿意登高远望,并不是真的害怕“发思古之幽情”,为古人担忧,只是不忍心看到那入于敌手的锦绣江山啊!“度度来时怕上楼”,强调了每一次都为金瓯残破而不忍登临,可见其感情之沉痛强烈。刘克庄之所以能成为“江湖派”诗人里的佼佼者,和他这种深挚的爱国之情不无关系吧。

(梁归智)

【作者】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文定。尝受学于真德秀。诗词颇有感慨时事之作,为江湖派重要作家。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更多刘克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