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魏公原文
挽张魏公
刘过
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殒武侯军。
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挽张魏公赏析
这首诗录自厉鹗《宋诗纪事》卷五十八,今传本《龙洲集》未载。
据《宋诗纪事》引《山房随笔》说,这首诗是刘过在辛弃疾浙东安抚使兼知绍兴府幕中,应张浚之子张栻的请求所作。据岳珂《桯史》载,刘过投奔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则此诗当是这一年的作品。魏公是张浚的封号,死于孝宗隆庆二年(1164),这首《挽张魏公》诗上距张浚之死已经四十年。死了这么久,他的儿子还请人作挽诗,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山房随笔》载张栻请求刘过为他的父亲作挽诗的经过,说:“南轩(张栻号)邀(刘过)至公廨,置酒语之曰:‘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章得此意,愿君有意为发幽潜。’改之(刘过字)即赋一绝,南轩为之堕泪。”张栻的一段话和刘过的挽诗,必须结合张浚的生平事迹才好理解。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汴京破后,随高宗南下,受到器重。建炎三年(1129),会合吕颐浩、刘光世之军,平服了苗傅、刘正彦的叛乱,擢为知枢密院事,掌握军权。他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他向高宗请求,愿入关中,经营恢复大业,并可确保东南。高宗以为川、陕宣慰处置使,并得便宜从事。建炎四年他在关中调集数十万大军向金兵发动攻势,战于富平(今属陕西),宋军大败,他枉杀了大将赵哲,又杀了勇将曲端,尽失关中之地。绍兴五年(1135),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战功不多。绍兴十六年,因与秦桧不协,罢退闲居,近二十年。孝宗即位,起用为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这时孝宗锐意恢复,他迎合孝宗之意,不经深谋熟虑,不作充分准备,即令李显忠、邵宏渊两将北进,收复宿州(今属安徽)。金兵大举反攻,战于符离(在宿州市北),宋军大败,军备尽失。隆兴二年(1164),请求辞官被准。南行路上得病,手书付二子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略据《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
综观张浚一生,可以说是个志大才疏的人物,他几次掌握军政大权,显赫一世,但并无多大建树,反而遭到两次大败,损失严重,大伤南宋元气。性又忌刻,不能容人,排诋李纲、赵鼎,使不得安于其位。但他在宋、金对立中,始终是个主战派,反对和议,治事勤奋,对宋廷忠心耿耿,所以受到高宗、孝宗倚重,也赢得了时望。符离之败,受到朝野指责,是导致他下台的直接原因。张南轩所说的“功厄于命”,即指符离之败而言。他的话里还反映出,张浚死后,舆论评价并不高。而张栻读了刘过的诗,竟被感动得“堕泪”,何至于此呢?这要从诗的本身去理解。
第一句“背水未成韩信阵”,用的是韩信破赵的典故。汉高祖三年(前204),刘邦遣张耳与韩信合兵击赵王歇、成安君陈余,韩信背水而战,大破赵军,斩陈余于泜水之上(《史记·淮阴侯列传》)。诗里用来比喻符离之战,说“未成韩信阵”表明此役的失败。第二句“明星已殒武侯军”,用的是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屯兵于武功(今属陕西)五丈原,据说得病将死之夜,有赤星投于亮营,顷刻,亮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诗里用来比喻张浚之死,写出了他的不幸结局,他在事业上的失败是命里注定。一、二两句流露出对张浚的崇敬、惋惜心情。可以体会得出,这两句诗是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化来。第三句“平生一点不平气”,所谓“不平气”,是说张浚由于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抑郁愤懑的情绪,他,人虽死而精灵不灭,从何处显示出来的呢?第四句“化作祝融峰上云”作了回答。原来祝融峰上的云,就是张浚的壮志未酬的不平之气所化。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最高峰。古代传说,祝融曾为帝喾的火官,后世尊为火神,死后葬于衡山之阳,祝融峰因他而得名。张浚死后也葬于衡山下,诗人信手拈来,通过神思,构成了惊人之句,突出了张浚的“公忠为国”、志存社稷的高大形象。他将与祝融峰永久并存于天地之间。这比其他任何言辞的颂扬,要有力、要感人得多,这等于为张浚竖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无怪乎张南轩读后“为之堕泪”了。
刘过这首诗是不是为了迎合张南轩的心意,对张浚的称颂有点过当?恐怕是夹杂了一些私人感情在内的,但主要的还应从刘过本人的政治思想方面去理解。他是一贯主张恢复,反对偏安局面的,这在他的诗词里有多方面的表现。张浚在事业上虽无大成就,但毕竟是一位著名的主战派,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受到刘过的崇敬,在张南轩的请求下,他才乐于命笔赋诗。还有,就是写这首诗时的政治形势:这时韩侂胄当国,欲建大功,以固其位,正在酝酿北进大计。刘过写这首诗不止是颂扬了已经死去四十年的张浚,也是在为开禧用兵(1207)大张声势,至于韩侂胄的北进失败,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李廷先)
【作者】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识,亦与陈亮友善。有《龙洲集》、《龙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