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呈吴按察二首原文
喜雨呈吴按察二首(其二)
刘过
黄鹤山前雨乍过,城南草市乐如何?
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牛背歌。
江夏水生归未得,武昌鱼美价无多。
棹船亦欲徜徉去,古井而今淡不波。
喜雨呈吴按察二首赏析
这个题目的诗原有两首,这里所录的是第二首,作于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江夏区),具体年代不详。
诗题虽叫做《喜雨呈吴按察》,实际上是向吴按察陈情求助的诗。按察在南宋时是主管司法刑狱与官吏考核的官。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人物,但平生的遭遇很不幸,多次应试不中,长期流浪江湖,向各地的地方长官讨生活,用当时人的话说,叫做“客食诸侯间”(岳珂语,见《桯史》)。在各地的“诸侯”中最赏识他的要算辛弃疾。宋宁宗嘉泰年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大使兼绍兴知府时,刘过仿效辛的词调,写了一首《沁园春》“斗酒彘肩,风雨渡江”云云,辛弃疾大加赞赏,“致馈数百千”,热情接待他,畅谈数日,“垂别,赒之千缗”(均见《桯史》卷二)。完全是因为意气相投,才能得此厚赠。这时他已将近五十,到了晚年了。他在各地流浪的几十年中,遇到像辛弃疾这样的知己朋友并不多,受到的冷遇倒不少。他的《龙洲集》中,写给地方长官的诗有几十篇,中有不少诉苦的作品,如《谒郭马帅》云:“高卧百尺楼,闭门无晨炊”,《谒淮西帅》云:“解使愁肠能寸寸,空令泪眼已斑斑”,《简李文》云:“落魄陈平归汉日,中伤张禄入秦时”,《谒江华曾宰》云:“狐丘未死归心切,未有相如驷马车”等等。他的《喜雨呈吴按察》也是这一类的作品,不过是写得蕴藉不露罢了。第一首里有两句是:“湖水欲平江为退,秋田未旱雨先来。”可见是一场秋雨,而且是未旱先雨。作者用这两句诗来称赞吴按察的回天有力,使得风调雨顺,旱涝俱销。第二首的意思承第一首而来。
开头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喜雨”二字,把笔势伸展开来,先写雨,后写乐:“黄鹤山前雨乍过,城南草市乐如何?”黄鹤山一名蛇山,在长江南岸,是黄鹤楼所在地,这里是武昌的胜境。草市是古代对集市的一种称呼,有的地方称为“圩”,有的地方称为“墟”或“场”,大都是在民间自然形成的定期贸易场所。黄鹤山前一阵大雨刚过,城南集市上的人们就欢乐起来:“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牛背歌。”集市上活动最多的是商人。在古代,伴随着商人的活动,必然少不了依附他们为生的倡楼妓馆,他们一掷千金,征歌买醉;牛背牧童,一笛在手,发出了悠扬的曲声,好一派太平景象,预示着丰收在望。人们欢乐,为地方官增加光彩。对于吴按察的颂扬,在这两句欢乐场景的具体描写中显示出来。换句话说,这两句表面上是写估客、牧童的欢乐,实质上是颂扬吴按察治理有方,政通人和。地方官无不乐于听到这种颂扬之声。颈联转到自己方面来,是不是也同样欢乐呢?不见得。“江夏水生归未得”,“永生”承首句“雨”字而来,老早就动了回乡念头,现在大雨过后,江水上涨,正好轻舟东归而未得归,为什么呢?弦外之音,一揣便知。“武昌鱼美价无多”,这句是化用三国时的一首童谣:吴主孙皓,想把都城从建业(今江苏南京)迁到武昌(今湖北鄂州),那班王公大臣都不愿搬家,后来还是迁往,他们遂编造出一首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见《晋书·五行志》)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说武昌鱼味道很美,价钱也不贵。是不是可以留下来呢?不一定。结语两句透露出自己欲去的心情:“棹船亦欲徜徉去,古井而今淡不波。”次句是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的诗意,来比喻自己内心的枯寂,所以要棹船盘旋而去,是因为心潮已竭。他是个意气骏发、喜欢纵谈的人物,忽然说自己的心境是“古井不波”,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受到吴按察应有的资助和关怀,他的物质上、精神上的“雨”没有下到自己的心田中来,空空看到秋雨过后,江水上涨而已。称颂之中,含有怨望之意,措词巧妙,委曲婉转,不露痕迹。
向达官贵人伸手求助的诗,写得太“亢”,当然不行;写得太“卑”,也有失身份,必须做到不亢不卑,方为得体。在这方面,李太白最为拿手,这首诗也仿佛似之。它反映了诗人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对于了解他的生平、思想都有一定的意义。
(李廷先)
【作者】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识,亦与陈亮友善。有《龙洲集》、《龙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