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心》原文赏析-刘光第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10:12

远心原文

远心

刘光第

远心无杂迹,随在得真还。阅世摩孤剑,围书坐万山。

雪天生气出,人海寄身闲。愧少匡时略,梅花且闭关。

远心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北京。诗题取首句前二字,颇似无题诗。此类诗多寓意深远,表达作者内心不可名状的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如唐人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昨夜星辰昨夜风”等,诗中交织诗人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各种复杂心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刘光第此诗以“远心”为诗题,表现了作者意欲匡时济世的高远志向。诗中亦流露出由于封建专制的压迫和局限,作者报国无计的愤懑。可参阅他的七言古体诗《白雪吟》。

全诗的中心,是诗的首联“远心无杂迹,随在得真还”二句,这二句诗是作者表明自己心怀远大志向、心地坦荡而无杂念的心迹,亦反映了他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真、善、美的情怀。“随在”,犹随处、随时随地。“真还”,意为回归于真朴,亦即回复到真实质朴的精神境界。见卢谌《览古》:“荆玉亦真还。”

我们知道,清朝末期的政治是何等的腐败,官场是何等的黑暗,像作者那样正直的文人,是很难立足其间的。正是因为作者的理想和言行与当时污浊的客观社会现实大相抵牾,使他明显地感到孤独,或者说明显地感到孤立。基于这种情绪,诗的颔联吟出了“阅世摩孤剑,围书坐万山”的慨叹。出句显示了作者的冷峻与豪气;句中言摩剑,寓有出世之意。对句格调低沉,孤独感自在不言之中。

诗的颈联“雪天生气出,人海寄身闲”二句,其出句意较隐晦。句中“生气”一词,应用词之本意——发怒。语出《国语·晋语四》:“未报楚惠而抗朱,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和前二句串讲,则可引申为不快或者烦闷:欲用世而苦于施展无术,避入书斋斗室所产生的孤独感,使他如置身于万山丛中;雪天冒着严寒外出遣闷,又觉得人海茫茫的京城,自己不过是聊以存身其间的闲人罢了。“人海”,谓京城。语本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颈联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自我感觉,一种政治上的失落感。作者的本心是想改变自己的境况,但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客观条件下,却又是不可能的。因而作者于尾联吟道“愧少匡时略,梅花且闭关”。明里说自己没有救世的良策,暗中表达了看不见出路的愤懑,只好暂且关上梅花丛中的家门,韬光养晦,待时而出。“闭关”,佛家语,意为谢绝人事而潜心修养。语出《禅余内集》:“闭关学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这种由当时政治大气候所造成的压抑,作者自感无力与之抗争,因此产生了失落感。诗中“围书坐万山”“人海寄身闲”诸句,便是作者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另一角度看,作者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甚深,政治上的失意并不会导致其自甘堕落。封建士大夫洁身自好的思想意识,使他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亦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而是采取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退求完善自我。这首诗格调的低沉,便是由上述因素所决定的。

固然诗的格调低沉,但作为一首咏怀诗,作者却也能直抒胸臆,说出了自己的心迹、愤懑、苦恼和失望。其同朝人叶燮在《原诗》外篇中云:“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刘光第此诗,正是这样一篇流露心声的作品。

(刘新生)

【作者】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进士,官刑部主事。参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被杀。博学能诗文,笔力雅健。有《介白堂诗集》传于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