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啼猿歌送丘少府归四明原文
巫峡啼猿歌送丘少府归四明
林鸿
巫山巫峡连三巴,猿啼三声客思家。
停舟听之声未了,却过青枝犹袅袅。
野人乍来锦官城,清秋满峡啼猿声,黄牛滩上怨枫落,白帝祠前哀月明。
商声清冽羽声乱,倏忽东崖复西涧,久客闻之泪欲干,壮夫听此魂亦断。
故人归卧越山云,忆得啼猿歌送君。
扁舟独宿剡溪夜,叫月三声谁共闻?
巫峡啼猿歌送丘少府归四明赏析
林鸿论诗极其推重盛唐,这首诗的诗题作某歌送某某,就是拟岑参的。丘少府,不详。少府,县尉。县令被称为明府,县尉职位比县令低,故称为少府。四明,浙江宁波的别称,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相传四明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因名四明山。作此诗时,诗人正客居蜀中,友人丘少府归隐四明,故作此歌送行。
开头两句触题。巫山,山名,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因巫山而得名。三巴,地名,指巴郡,巴东、巴西,巫山、巫峡把三巴一脉贯通,连成一片。“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因此,啼猿作为三峡尤其是巫峡最具特征的事物之一,频频出现在诗人的笔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杜甫《秋兴》)、“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丘少府由蜀中返归四明,取道三峡,诗人以巫峡啼猿歌送行,实在也是很自然的。
从“停舟听之声未了”起,到“壮夫听此魂亦断”止,写猿啼。前面两句泛写啼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停舟时“未了”,行舟时“袅袅”。中间四句则从自身“乍来锦官城”时途经巫峡的见闻着笔,写清秋时节,猿啼声满峡皆是。白帝城为瞿塘峡的起点,黄牛滩为西陵峡的终点,黄牛滩上,白帝祠前,到处都有它们哀怨的啼鸣声。这里的黄牛滩、白帝祠,既按诗人的行程一一写来,也坐实了上文的“满峡”二字。后面四句则写猿啼声的凄厉和飘忽不定,令闻者胆战心惊。商声、羽声,本为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音级,以为猿啼声合于五音,是诗人的想象之词。“久客”而“泪欲干”,“壮夫”而“魂亦断”,可以想见,这满峡的猿啼声是如何凄怆、哀怨、令人不忍卒闻了。
全诗的最后四句点明惜别之意。越山,泛指越地(今浙江一带)的山岭,梁时著名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有一首传诵的小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可见归隐生活与白云是有不解之缘的。剡溪,水名,在浙江嵊县南,山水佳丽,为晋以来名流隐居之处。这四句诗又分两层写出,前两句从友人着笔,推想当故人归隐越山之后,一定会回忆起诗人以啼猿歌送行的情景吧!结尾两句则兼写对方与自身,写故人归卧剡溪,扁舟独宿,诗人在蜀中也形单影只,月明猿啼,已无人共闻,依依惜别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诗的用韵,平仄相间,有二句一转者,有四句一转者,换韵比较频繁,韵位密集且多用平声字,声调低沉,悱恻哀伤,与诗篇的感情基调是很协调的。
(赵晓兰)
【作者】
林鸿,生卒年不详,字子羽,福清(今属福建)人。明初,任将乐县儒学训导,后官至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工诗,为“闽中十子”(高棅、王偁、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之首,有《鸣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