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古诗赏析-李绅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07:05

悯农二首原文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古诗赏析-李绅作品

悯农二首赏析

每一个中国孩子初学唐诗的时候,《悯农二首》总是“保留曲目”;上学后,走进食堂,墙上张贴的劝导语也大多会有《悯农》之二。这两首诗何以流传并应用得如此广泛,何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幼教中的永恒经典?

文字浅显易懂,自不必说。音节富于韵律感,便于记诵,也仅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恐怕是蕴藏于浅显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和情感寄托吧。

两首诗风格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大为迥异。第一首诗,开篇即饱蘸笔墨,描绘了一幅四海之内“无闲田”的富饶景象,劳动人民都在积极地耕田种粮,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把每一片可开垦的土地都辛勤开垦,把每一处可种粮的田地都播下优良稻种,没有闲置亦不浪费。春天的“一粒粟”,在金秋收获时可变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写,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偌大的国土上,春天会播撒多少个“一粒粟”,秋天又会收获多少个“万颗子”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尽是“丰硕”。前三句,诗人用了层层递进的笔法,将盛世富饶的壮观场景铺排出来,视觉的冲击造成内心的震撼,极力渲染底层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伟大贡献。写到此处,想必最后一句该是个完满的结局吧?非也!“农夫犹饿死”!直愣愣地甩出来,突兀而凌厉。

原来,前面的浓墨重彩是为了最后的“引满而发”,笔法的突兀并不影响内容的连贯,诗人的目的终于出现,卒章显志。它似一颗高悬于神州大梁的苦胆,迫使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不得不舔尝农民的辛酸苦难,进而深入下去,牢牢牵引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不得不思索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究竟是谁,制造了这出史诗般的悲剧?多少个苦难的日子,多少次日晒雨淋,多少具饿殍白骨……诗人并不点明悲剧的原因,一切幕后的东西留给读者自己揣摩,但这种藏而不露的艺术,已将普天之下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二首诗,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剪影:烈日当空,农民还在田间辛勤耕种,豆大的汗水顺着脸颊和肢体不停地滚落下来,滴进身下已晒得焦灼的土壤里。这幅剪影,恰好补充了第一首诗中的细节,才知从“一粒粟”到“万颗子”会经历多少个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的日子。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中,在“无闲田”的广袤大地上,贡献着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也贡献着自己生命的全部。

然而,诗人的用意远不止于此,浅显的文字背后,是血泪的控诉。滴滴汗水浇灌出的粒粒粮食,被官员权贵们肆意挥霍,任意践踏;那“输入官仓化为土”(唐张籍《野老歌》)的罪恶,岂止是浪费了劳动成果,那实在是对劳动人民生命的鄙夷和对尊严的践踏!这样的浪费和辱没,足以让辛勤的农民心痛而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深沉的慨叹,凝聚了诗人无限的同情与愤慨;也让我们时时审视自己对待粮食的态度和行为;它所蕴含的亲切的劝导、真诚的同情,也使其成为后世妇孺皆知的千古名训。

(殷志佳)

更多李绅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