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古诗翻译赏析-李颀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03:26

古从军行原文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释】

①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烟火。

②饮马:牵马到河边饮水。交河:水名,位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③行人:行军将士。

④公主琵琶:汉武帝与乌孙和亲,命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以公主身份嫁给乌孙王昆莫。恐其旅途寂寞思乡,命乐工于马上弹奏琵琶以安慰之。

⑤胡儿:泛指西域匈奴等少数民族。

⑥“闻道”句:《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命李广利攻大宛,战事不利。李广利请求罢兵,武帝闻言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人者辄斩之。”遮:阻拦。

⑦逐轻车:追随将军作战。轻车:一种战车。

⑧“空见”句:只是换来葡萄的移植。空见:徒见。蒲萄: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时采入内地。

【译文】

白日登山眺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哀怨。旷野扎营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离母的胡儿眼泪双双地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随从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古从军行》古诗翻译赏析-李颀作品

古从军行赏析

【赏析1】

“从军行”是古乐府题名。此诗借汉代的事表达对唐玄宗用兵政策的不满。又由于避嫌怕惹怒皇帝,故加一“古”字在题目前。全诗记录了从军之苦,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以蒲桃的小和牺牲的大做对比,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

前四句诗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苦闷艰难。白天登到山顶察看有无举烽火的边警;暮色降临又要带战马到河边饮水。三、四两句是对夜晚景致的描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只有狂沙扑面而来,而巡夜的打更声,恰似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之音,更让人觉得孤寂萧肃。

中间四句着意渲染边陲的艰苦环境。军营位于荒野之处,无城郭可相依。雨雪之夜,大漠上空鸣的大雁,尽显荒凉之景。“胡雁”两句起由“汉兵”转而写“胡儿”,表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由胡人之事衬托了边疆之苦。本土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感慨落泪,更不用说戍边的“行人”了。

文末四句诗巧借典故讽刺了皇帝的穷兵黩武。在此等恶劣的条件下谁又愿意戍边呢?“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则彻底熄灭了“行人”返乡回家的念头。《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武帝曾令李广利攻打大宛,在连战受挫的情况下他上书请求班师回朝,武帝震怒,令人关闭玉门关,号令:“军有敢入,斩之!”这表明战争尚未结束,将士只能拼命作战以求一胜。而“年年战骨埋荒外”却只赢得区区的蒲桃而已,实在是得不偿失。

全篇一句紧接一句,层层深入,直至结尾方才点出诗眼,彰显出极大的讽喻之力。

【赏析2】

玄宗天宝年间,连年对外用兵,人民不堪其苦。此诗以古喻今,借汉讽唐,所以题目中加一个“古”字。在这首感情深沉、章法平整、主题深刻的边塞诗中,诗人对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战士的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谴责。在艺术上,该诗能融现实与史事于一体,笔法雄浑苍凉,悲多于壮。末二句,运用对比手法,述说战士至死不得还乡,而换来的仅是葡萄入汉家,发人深思。

《古从军行》古诗翻译赏析-李颀作品

【诗人名片】

李颀(约690~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当代文士。开元十三年(725)中进士,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升迁,遂辞官归东川。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尤以七言古诗见长,可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比肩;描写音乐的诗篇,亦具特色。

《古从军行》古诗翻译赏析-李颀作品

更多李颀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