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寄兴》古诗赏析-李华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02:42

春行寄兴原文

春行寄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作者】

*李华(715?—774?),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玄宗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右补阙。安史之乱中陷贼,乱平贬官,后起官至检校吏部员外郎,与萧颖士齐名。有《李遐叔文集》。

《春行寄兴》古诗赏析-李华作品

春行寄兴赏析

这是一首“吊今战场”诗。作者为著名的散文家,以《吊古战场文》最为知名。安史之乱前不久,他以朝廷监察御史身份到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边陲巡按军政。那里是古代著名的战场,他目睹了遗留下来的种种惨况,通过想象,写下了著名的《吊古战场文》,描写了多年以来中原朝廷和北方匈奴作战的惨烈景象,伤悼士卒的惨重阵亡,以讽刺玄宗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这篇文章在当时就大受称许,后来一直流传不衰。安史之乱以后,他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又因病去官,隐居河南山阳。这首《春行寄兴》诗,即作于安史之乱以后的宜阳。“宜阳”,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河南道河南府寿安县,本汉宜阳县地。”唐时改称福昌,在今河南福昌附近。宜阳地处河南,而河南在安史之乱的八年中,正是几次大战役的战场,在拉锯式的战争中人民轮番遭到血腥的洗劫,人口锐减,满目疮痍,城乡一片荒芜。据唐朝官方统计,安史之乱以前的天宝十三年(754),至乱后的广德二年(764),全国户数急剧减少了67.6%,人口也急剧减少了68%(据近人岑仲勉《隋唐史》第四十节)。自然,由于当时统计手段的落后,以及多方面的原因,数字也许并不完全精确,但大体总是不差的。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看了以后真叫人不寒而栗,我们可以想象那时人民悲惨到了何等地步!这在杜甫的《无家别》诗中就有具体而真实的反映:“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久行兼空巷,日瘦风惨凄。……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宜阳”,正是此时一个国家的缩影。面对不久前还在遭受着兵火荼毒的宜阳大地,他如今也像吊古战场一样,拿起笔来,在宜阳写下了“吊今战场”的诗。

所以,这首诗虽然设色秾丽,但绝不是描写宜阳这个地方的美好风光的,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客观地写出作者眼中所见的自然景色,来表现安史之乱以后城乡的荒凉残破和人烟的寥落稀少,生动形象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就是“寄兴”的“兴”之所在。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首诗。春天正是春耕大忙季节,按照正常情况,广袤的中原大地应该是人欢马叫、男男女女下地劳作的一片忙碌景象。而如今,城边上只见荒草长得一片茂盛,山沟里的涧水到处乱流,满树的鲜花自开自落,一路听见鸟儿在寂静的空山中鸣叫,整个春天景象就像太古时候的一片蛮荒之地。这些自然风光美则美矣,而人呢?一个都见不到了。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战乱的惨祸导致人口的锐减和民生的凋敝,已经不言自明了。全诗在秾丽的春色中透露出萧瑟的气氛,没有一个字写到战乱,而战乱已经默默包含其中,更显凄凉,和《吊古战场文》一样,令人心灵颤动,这就是这首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之所在。

(管遗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