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古诗翻译赏析-李贺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01:56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原文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令宦官西去长安取汉武帝从前用来求长寿的捧露盘铜仙人,想将它立在前殿。宦官拆下承露盘后,铜仙人被装进车前竟潸然泪下。唐朝皇室后裔李长吉于是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已经去世多年的汉武帝刘彻经常骑马在汉宫出入,夜里还能听到马嘶,天亮就不见了踪影。汉宫衰败不堪,虽然秋天桂花依旧飘香,但三十六宫到处都是青苔。魏国的官员拉着车直奔千里之外的洛阳,东关的烈风吹酸了铜人的双眸。汉宫的月亮与铜人相伴走出宫门,想起君王不禁潸然泪下。长安道上兰草凋零,上天如果有情也早就变得衰老。凄凉的月夜铜人携盘独出,长安渐渐远了,渭水的波声也越来越小。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古诗翻译赏析-李贺作品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赏析

此诗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辞去奉礼郎之职,在从长安赶往洛阳的途中写了这首诗。此诗讲述了魏明帝时搬迁金铜仙人的故事。金铜仙人铸造于西汉鼎盛时期,它“高二十丈,大十围”,矗立在神明台上,汉武帝用它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卓越功绩。因此,它是西汉繁荣昌盛的标志。魏景初元年(237),魏明帝诏令将这尊巨大的金铜像运送到洛阳。由于过于笨重,运输途中它被遗弃在霸城,如今早已经成了破铜烂铁。诗人路过此地,触景生情,兴亡之感油然而生。“青龙元年”,一作青龙九年,皆误。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唐宪宗年间,虽为“中兴”,却也是内乱外扰,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贺身为没落贵族,抱负远大,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功业,报效国家,实现平生之志,同时也想光耀门楣,告慰先祖。无奈在京城处处遭人排挤,怀才不遇,最后只能悲愤离开。诗中处处充满了诗人的这种家国之痛、身世之悲、愤懑之情。

开头四句感叹年华易老、人生苦短。遥想当年汉武帝求仙问药,祈盼长生不老,可结果还是撒手人寰,剩下的也只有一座荒冢。诗中直接称汉武帝为“刘郎”,出人意料,体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以及对封建等级观念的蔑视。第二句紧接上句,夸张地表现了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它承上启下,不但使上句中“秋风客”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而且也为下句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而如今,却早已经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中间四句用拟人的手法,想象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的凄婉心境。诗人将自己的悲苦之情倾注到金铜仙人身上,把物和人、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加深了诗的艺术效果。“千里”指道路遥远,“东关”指天气恶劣,“酸”和“射”这两个字,把金铜仙人拟人化,传神精练地表现了金铜仙人对汉宫和长安的依依不舍之情。“泪如铅水”的比喻精妙无比,把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四句诗手法奇妙,传神地塑造了金铜仙人这个奇特、生动的艺术形象。

结尾四句主要写出城后途中所见所感。月黑风高,寒冷凄切,咸阳古道也是一派凄迷,只有路边的“衰兰”在寒风中迎来送往。兰花前着一“衰”字,更显凄凉,引出下文。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千古名句,此句意境高远,感情深沉,写出了金铜仙人的凄苦心情,实际上也暗指内心的愁苦郁结。最后两句进一步烘托了金铜仙人的离愁别恨,这种愤懑之情也正是诗人当时的心境。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古诗翻译赏析-李贺作品

【诗人名片】

李贺(约790~816),字长吉。因其祖籍陇西,常自称为“陇西长吉”。又因其居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被后人称为李昌谷。李贺本为唐宗室后裔,但到他这辈时家道早已没落。他“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八岁时便会作诗,十五六岁时所写的乐府诗已和李益齐名。与李贺争名的人,说他应避父讳(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不举进士,李贺应试,但终不能及第。他后来做过三年奉礼郎,一生郁郁不得志,加上体弱多病,仅二十七岁就离开人世,被后世称为“诗鬼”。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古诗翻译赏析-李贺作品

更多李贺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