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原文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赏析
落日黄昏,是极惹人愁思的时刻。这一时刻,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他乡的游子又怎能不触景生情归思难收?李觏的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的时刻,所滋长的浓郁乡思。
首二句从极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都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实更在天涯之外。二句极力写出故乡的遥远。诗人对空间距离这一异乎常人的感受,虽出乎常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钱锺书《宋诗选注》引石延年《高楼》:“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千秋岁·春恨》:“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以为与本诗首二句“词意相类”。他们与李觏同时,情之所至,感受相同,实是自然的巧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石延年等人都是直言己之所感,李诗却先引“人言”作陪,用的是以客形主之法,语意更为痛切。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逼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逼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直使人觉得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暮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重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给人的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在时间、空间、光色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浑成统一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强烈的凝重压抑之感。
(张金海)
【作者】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世称盱江先生,又称直讲先生。庆历二年(1042)举“茂才异等”不第。倡立盱江书院。皇祐初,以范仲淹荐试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权同管勾太学。拥护庆历新政。极力排斥佛、道二教。以文章知名。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亦称《盱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