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月》原文赏析-李觏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01:43

璧月原文

璧月

李觏

璧月迢迢出暮山,素娥心事问应难。

世间最解悲圆缺,只有方诸泪不干。

璧月赏析

宋代有些诗人的作品,不免时有言意俱尽之弊,有逊唐人。但对世上事物的评价,往往是相对而言的。这首《璧月》诗咏常见之景,风格沉挚,寄托既明显亦含蓄,是宋诗中能继唐人一脉的作品。

月圆如璧,又现于暮山之上,而此时的素娥心事诚有难以言说者。“问应难”三字内涵甚富。东坡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此事本不问亦可知,而竟然问之,则此事诚有不易说或不堪说之难。月有阴晴圆缺,是事物之常,本不难说,若问人心间之事,则有难乎为言者。今以人世事质之于天上素娥,素娥岂能说乎?

次两句,仍在咏月,句句不离所咏之物,而句句亦仍倾诉情怀。深知离别之苦者,当是世人,但,具深情者却不在人间,亦即情之深者应为世人,而实非世人。此非真谓物反多情,只是想说出世人无情而已。此即所谓夸大,亦即所谓无此理却有此情。方诸,古名阴燧,亦称阴鉴,鉴燧,古代于月下承露取水之器。远古用蛤壳,后用铜铸。铜铸方诸,可以照人,其圆如月。唐陆龟蒙诗:“月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飞燕外传》:“真腊国献万年蛤,光彩如月。……飞燕以蛤置帐中,常若满月。”远古取水用于祭祀,汉时承露盘即其遗制,而用于调药。

圆缺,以小者言,曰悲欢离合,以大者言,曰世运兴衰。悲欢离合,为个人哀怨。而关心世运兴衰则为代万人患难而痛心之仁人用心。前者人皆能之,后者则不多见。

方诸的有泪如珠,并非因为它自身忧苦,它本为无情之物,亦如诗人并非为自身忧苦,诗人一身又何足论?此泪自是万人愁苦之所凝聚,化而为仁者之泪。方诸形如璧月,故此处方诸、璧月无所区别,说方诸含泪,亦即说璧月含情,遍照人间哀苦。璧月有泪而人竟无情,此诗人之所以浩叹也。

世上最能理解圆缺兴衰之苦的,看来“只有”方诸而已。愤世嫉俗之言,而以凄婉之语出之,其感慨也深矣。

(孙艺秋)

【作者】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世称盱江先生,又称直讲先生。庆历二年(1042)举“茂才异等”不第。倡立盱江书院。皇祐初,以范仲淹荐试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权同管勾太学。拥护庆历新政。极力排斥佛、道二教。以文章知名。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亦称《盱江文集》)。

更多李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