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城》古诗赏析-李端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9 01:38

芜城原文

芜城

李端

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

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芜城》古诗赏析-李端作品

芜城赏析

芜城,即荒芜的城市。昔日繁华之地而今成了荒草蔓生的废墟,这往往很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或由此而生对战祸兵灾的愤慨,或由此而兴历史兴亡的感慨,或缘此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南朝宋时鲍照就开始以此为题作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芜城赋》。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李端这首《芜城》时,于篇末评曰:“明远赋意,能以数言该括。”鲍照的赋是写扬州。写其全盛之时“廛闬扑地,歌吹沸天”,经战乱后,“白杨早落,塞草前衰”“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的衰败景象。对其繁盛与荒芜,都极尽铺陈之能事,导出往日歌舞之声、宝物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妙姬丽人、蕙心玉貌“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对着芜城而感慨“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后人一些咏怀古迹之作,其情调与此基本近似。李端的《芜城》虽不像鲍照实指扬州,也不像其他诗人坐实了写姑苏、金陵等,写得也不像那些诗篇淋漓尽致、气沛情郁,出语极为冷峻,含意却颇深沉。

一般地说,诗人多缘景生情,借景发慨,往往先行描摹景物,渲染气氛,然后发抒感慨,而李端于此诗却另行构思。诗的上半部分四句却以理语出之。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是悲叹不已,今日到此地,更是衰草漫垄,这悲叹比前人更要进一步了: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诗人由“登此地”,思维的触角一是伸到古人,如鲍照的那种悲;一是伸到古代,如扬州的那种盛;一是伸到今日丘垄的荒;一是伸到春风的温,时与空相交错,象与理相会通。由盖涵面的广,显示了思考的深。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充满生机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之地,昔日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草原,这春风却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风吹城上树”,为寻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那地面呈萧条状态,空中响衰飒之声,构成了芜城的境界。“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芜城,已无往日车马的喧阗,也无人流的涌动,更无歌舞的热闹,完全是座空城、死城。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就把芜城的败象写足。

李端的《芜城》和与它同类型的作品不同之处,就在于由情写到景,将诗眼“春风能几时?”安于诗的中部,由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他诗人之作,多以帝王、贵族的豪奢消尽,说明人世的沧桑之变,并多借此谴责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本篇的“春风能几时”则慨及一般的繁盛、美好。诗人这种美景不长的情绪是消极的,他不能看到虽然一年春风没几时,可是年年有春风。城的盛衰与繁芜,是有它历史的必然原因的,不能见城芜即无端感叹,要探究城致芜的原因,或谴责战乱,或归之历史的变迁,作出理性的判断。

(徐应佩周溶泉)

更多李端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