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癸未道间词作原文
青玉案·癸未道间
李曾伯
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
猛拍征鞍登小岭。
峰回路转,月明人静,幻出清凉境。
马蹄踏碎琼瑶影,任露压巾纱未忺整。
贪看前山云隐隐。
翠微深处,有人家否,试击柴扃问。
【青玉案·癸未道间注释】
①琼瑶影:此处指月影。
②忺:高兴,适意。
③扃:门,门扇。
【青玉案·癸未道间译文】
马上行路已久,不知不觉间在马背上睡着了。归鸦的叫声划破了暮霭笼罩下树林的寂静,我在梦中一下子被惊醒。天色已晚,我赶紧催马向前面的小岭跑去。小路在众多峰峦之间迂回曲折,月色明亮,四处寂静无声,好像进入了一个清幽的境地。
马行走在月光上,仿佛踏碎了月亮的影子。露水打湿了头巾也不去整理。看不够月下轻云笼罩的山峰,这种美景催人前行。在林木茂密的地方,发现了一户人家。有人居住吗?不防试着去敲一敲柴门。
青玉案·癸未道间词作赏析
赏析1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骑马夜行山路时的所见所感,笔调清新,轻松活泼。
上片交代骑马夜行的背景。原来是词人骑马行路已久,不知不觉在马背上恍然入梦,后被林中栖鸦的啼叫声惊醒,醒后的词人“猛拍征鞍”登上前方小岭。登岭后“峰回路转”,只觉得四周月明人静,好一派清凉之景。此处一“幻”字,用得颇为传神,不仅写出惊醒后词人似仍在梦中的迷蒙之感,而且写出了堪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视觉感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旷寂静的山林夜色。
下片转而写骑马夜行的乐趣。“马蹄”一句借用苏东坡《西江月》中“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破琼瑶”之句,并对其稍作变动,使其兼具视听效果。于是,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下,一骑轻骑踏着月色轻盈而来,清脆而又有规律的马蹄声就好像节奏轻快的乐曲,在寂静的山林中经久不绝。随后,“任露压巾纱未忺整”一句,明确地表达了词人此刻舒适、惬意之感。接着,“贪看前山云隐隐”一句,进一步渲染了词人此刻的轻松心情。结尾三句,词人望向林中深处,一面猜测是否有人家,一面还想敲敲柴扉一探究竟,为全词增添了情趣。
整首词叙事轻巧,写景活泼,词人将一路行来的所闻、所见、所感描写得细致入微,声情并茂,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赏析2
这是一首夜行词,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写夜行,先从傍晚写起。白天行路使得词人在马背上睡着了。“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归鸦叫个不停,划破了暮霭笼罩下树林的寂静,旅梦一下子被惊醒了。此时天黑了,词人一下子紧张起来,于是“猛拍征鞍登小岭”。“猛拍”当是天晚急于赶路时一种急切的动作。“小岭”,可能是个地名,也可能是指称一座不高的山,从这里见出一种登攀的劲头。
“小岭”不小,“峰回路转,月明人静,幻出清凉境。”山峰重叠,山路迂曲,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山野寂廖无声,跟傍晚的幽暗、喧闹形成鲜明对照,使人感到仿佛进入另一个天地。上片通过白描的手法,将夜行山林的原因、心境,清幽地表达了出来。
下片继续写夜行的情趣。“马蹄踏碎琼瑶影”。琼瑶,指月色。此句化用东坡的《西江月》:“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破琼瑶。”马行走在点点碎碎的月光上,妙不可言。“任露压巾纱未忺整”。“未忺”,不想的意思。夜深了,风露下了,露水打湿了头巾也不去整理一下。凉冰冰的露水浸润了头巾,浸润着面颊,令人惬意。按《青玉案》词格,此句应为七字,这里是八字,添了一个衬字“任”。多了这个“任”字,词人的那种舒适感、满足感就更突出了。佳境还有“贪看前山云隐隐”。月下轻云缭绕的前山更是一个诱人的所在。越是这种轻云笼罩的景色,越是在月下能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催人前行。“翠微深处,有人家否,试击柴扃问。”“柴扃”,柴门。在林木茂密的地方,他发现了人家,“试击柴扃问”。“试击”,想敲敲,想问问,但并不十分有意,其实有没有人家都不会影响词人行路的兴致。以发现人家作结,与稼轩夜行黄沙道中的《西江月》相似,稼轩词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但二者所蕴含的情致不同。稼轩是表现他遇雨忽逢“旧时茅店”的惊喜和亲切感,夜行到此也就结束了;此处漫不经心“试击柴扃”,只是妙不可言的夜行的一个小插曲,情趣显得颇为深长。
此词写夜行,夜行道间峰回路转,佳境迭现,佳趣横生,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文字轻灵活跃,和作者的喜悦心情是相应的。
作者简介
李曾伯(1198-?)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汝阳)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曾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
宝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宋史》有传。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