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
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
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翻译译文
⑴《太平府志》:隐静寺,在繁昌县东南二十里。隐静山一名五峰寺山,有碧霄、桂月、鸣磬、紫气、行道五峰,寺当五峰之会,巑屼拱合,林木幽奇,古涧委折,殷雷轰地。相传寺为杯渡禅师所建,飞锡定基,江神送木,现诸神异。寺外有十里松径,传云禅师手植,或曰距寺二里许有双松对峙,势若虬龙者,即师手泽。又尝取新罗五叶松种寺西,迄今尚存。旧志又言,寺有郎公橘,杯度所携频伽鸟一双,皆晋、宋遗迹。又有木、米、盐、酱等池,言创寺时,诸物皆从此出云。旧额云“江东第二禅林。”按繁昌县,南唐时析南陵分置,在唐时尚属南陵。
⑵杯渡,一作“杯度”,南北朝刘宋时期的僧人。《释氏要览》:《智度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未得道者,亦名道人。《法苑珠林》:晋沙门于法兰,高阳人也。尝夜坐掸,虎入其室,因蹲床前,兰以手摩其头,虎奋耳而伏,数日乃去。
⑶沈约《法王寺碑》:“振锡经行,只林宴坐。”锡,释家所执锡杖,一名德杖,一名智杖,有金环绕之,作锡锡声,行时以节步趋者。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赏析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此诗作于玄宗天宝十二载(753)。时李白方至宣城,尚未游南陵也。隐静寺之山水奇踪,仅为所闻,故堆迭释家典故敷衍成篇,未免空泛。结尾则以他日南陵相期,抒其情怀。此亦感情浮泛的酬应之作。
通禅师:南陵隐静寺僧。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
谷口: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当泾水出山之口,故名。李白《赠韦秘书子春》有“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有“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春游罗敷潭》有“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
南陵:今安徽南陵县。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有“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另有《江夏赠韦南陵冰》、《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南陵别儿童入京》、《南陵五松山别荀七》、《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纪南陵题五松山》。
隐静寺:在今安徽繁昌县东南二十里隐静山上。寺为南朝杯渡禅师所建,寺额有字云:“江东第二禅林。”繁昌县在唐代属南陵,故云南陵隐静寺。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有“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他的许多名篇如《蜀道难》、《梁甫吟》、《将进酒》、《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