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其二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北客真王公,朱衣满江中。日暮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长干行·其二》译文及注释
【长干行其二】翻译译文一:
想当初我在深闺的时候,不曾见识烟尘;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整天在沙头等候风色。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来来去去,聚少离多,悲伤几何?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最近天天梦见那里大起风波。昨夜又见狂风吹度,吹折了江头的大树。江水淼淼,昏暗无边,夫君啊你在何处?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
【长干行其二】翻译译文二:
想起我当初未嫁在春闺绣房中的时候,年纪尚小,不懂得世间男女间的情愁。自我嫁给做商人的丈夫后,经常在长江的渡头,伴着江风,顶着秋月,等候丈夫归来,这时我才明白思念与等待的苦楚。每当五月,南风吹起,柳絮飘飞的时候,我就在想,此时丈夫应该到达巴陵了吧!八月西风吹起,秋意浓浓的时候,我就在想丈夫此时应该从扬州出发,正在回家的路上了。不管是离去还是归来,都让人感到那么的感伤。因为相见的日子总是短暂,而离别总是那么漫长。从湘潭出发,几天才能到达家中呢?我希望他能够一路上没有风波,早日顺利返回家中。然而,昨天夜晚,狂风不止,吹断了江岸边的柳树,江中波浪滚滚,暗无边际,不知丈夫现在何处。真想乘上一匹骏马,到兰渚东面去迎接他。一对鸳鸯在绿色的江水边相互依偎,一双翡翠鸟在枝间紧紧相随。可怜我只有十五岁的年纪,本应该是面如桃花般美丽,无奈嫁给了商人,每日为远行在外的丈夫担忧,怕他路上多风雨,怕江中多风浪,路途难行。
注释: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抱柱信:典出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下:一作“在”。巴陵:今湖南岳阳。『发:出发。扬子:扬子渡。『湘潭:泛指湖南一带。『淼淼:形容水势浩大。『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翡翠:水鸟名。
《长干行·其二》赏析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两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行二首(其二) 此诗作年不详。一题《小长干行》。其作者是否为李白,历来有异说。《才调集》卷六收此首归于李白名下,编者韦縠虽被后人斥为“选诗紊乱”,但其为五代人,所署定然有据。《文苑英华》亦作太白诗。说明至少在五代宋初信之者多。首疑白作者为黄庭坚,云:“李白集中《长干行》二篇,其后篇为李益所作”,明人胡震亨据而增于李益集,但不言所据。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七作张朝(潮)诗,《文苑英华》注云:“类诗作张潮”,类诗即《唐诗类选》,为顾陶于唐大中十年(856)编成,惜今已失传。据曾见该书的宋人曾季铓云为张潮作(《艇斋诗话》,见《历代诗话续编》),说明这是事实。
诗写长干女之闺怨,与“妾发初覆额”一首同其格调,但想像丈夫在外的生活内容较多,亦为“全篇皆佳”(曾季貍),“结句疏宕”(钟惺《唐诗归》)之作。“好乘”以下四句,一作“北客至王公,朱衣满汀中。日暮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 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 ,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长干行·其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