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8 19:27

怨情 古诗全文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 一作:蹙)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怨情》·五言(美人卷珠帘)翻译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

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

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怨情》·五言(美人卷珠帘)赏析一

这首五言绝句妙在深隐含蓄,意在言外。

由题目来看,诗写一位闺中女子的愁怨之情。然而前三句,只从人物动作和面部变化着笔,无一字道及怨情;末句虽有“心恨”字样,却又不明白说出恨的对象。所以,初读但觉其隐,尚难确晓其意。

仔细品味,精妙渐出。首句一个“”字,暗藏一个“”字。美人卷起珠帘,当然是为了向外望,所望者,自然是她的心上人。很可能,她与他已经约好,所以到约定的时间便卷起珠帘。这样,一个“”字又包含有人物急切盼望的心情。

可是,望而不见,对方竟没有来。因而继“卷珠帘”之后的动作和表情就更耐人寻味。“深坐”,重重地坐下去,足见失望之甚;“颦蛾眉”,则失望之外又转生无比愁闷。“但见泪痕湿”,紧承“颦蛾眉”而来,借其面部变化,传神地展现了人物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活动。试想,一人独守空闺,已是寂寞之极了,何况她又经历了由盼望到失望、由失望到愁闷的情绪转折和落差!该来竟不来,怎能不使她由失望、苦闷又生出怨恨之情呢?。

诗意至此,已趋明朗。却以“不知心恨谁”作结,仍然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究竟恨谁,她自己很清楚,但怎能说出口!她不说,别人又怎能知道呢?当然,她究竟恨谁,那位失约者该是知道的;然而他明知她会恨,却竟然不肯赴约,这就难怪她由“深坐”而“颦眉”,由“颦眉”而落泪了。寥寥二十字,写“怨情”何等曲折!何等深婉!。

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怨情》·五言(美人卷珠帘)赏析二

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古诗提要:作年不详。诗歌描摹女子幽居独处、颦眉垂泪形象,抒写其愁怨相思之情。笔简情深,含蓄蕴藉。《唐宋诗醇》称为“绝好形容”;胡震亨《李诗通》评曰:“‘心中念故人,泪堕不知止’,此陈思王(曹植)《怨诗》语也,明说出个‘故人’来,学古人犹有未工。”

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

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

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

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

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

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怨情》·五言(美人卷珠帘)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