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古诗全文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注释】
①鲁郡:即充州。石门:即石门山,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北。山不甚高,石峡对峙如门,故名。
②泗水:源出泗水县境,东南流经曲阜,于安徽境内入淮河。
③但袜:山名,在曲阜东北乾封县境内。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题解】
天宝四载(745)秋送杜甫入京作。本年春,李白与高适、杜甫同游齐鲁,至秋,甫始辞去西入长安。杜甫当时有多首诗记其同游之事,《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其后复有诗多首忆及同游事,《遗怀》诗云:“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坊”。《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李杜齐名;李杜交谊亦至厚,皆为中国文学史美谈。
鲁郡,即充州,治所在瑕丘,在今山东充州市。石门,即充州城东泗水河上之金口坝。杜二甫,即杜甫,排行第二。天宝三载,李白出京后,曾与杜甫一同漫游梁宋和齐鲁,过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生活,天宝四载(745)秋,二人于充州东门外泗水边分手。此为赠别之作。此诗留恋携手同游的美好时日,深切希望能够再作一次齐鲁之游,望着眼前的明媚的秋光,二人手把离盏,依依惜别。此诗似淡而实浓,惜别之深情尽在言外。《唐宋诗醇》卷六评曰:“无限低徊,有说不尽处,可谓情深于辞。”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翻译译文
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
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
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
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赏析一
此诗写于天宝四载(745)秋天。鲁郡,即今山东兖州,石门,在今山东曲阜东北。杜甫在同祖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杜二甫”。李白在天宝三载暮春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游历,其时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梁园(开封)之间,两位大诗人终于在梁宋间相会、同游。不久就暂时分手。次年春,两人又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会面同游,“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杜甫《寄李白二十韵》),相处甚欢。接着又游齐州(今山东济南),又暂时分手。杜甫《赠李白》诗:“秋来相顾尚飘蓬”,可知秋天又在鲁郡相会,“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谊。不久杜甫告别李白,西往长安,李白就在鲁郡东石门相送,写下了这首情意绵绵的诗篇。
开头两句,即指上述两人曾暂别不久又相会同游,在相聚的日子里,他们在梁宋、齐鲁遍览胜迹。他们两人与高适曾一起登吹台,慷慨怀古;同到孟诸泽纵猎,豪饮尝鲜:又同登单父台,同游鹊山湖,同作东蒙客,同寻范居士,这些就是“登临遍池台”的内容。如今真正要分别了,李白心头充满依恋之情:“何时石门路,(一作“何言石门下”),重有金樽开?”不知何年何月再能在石门相会,再开金樽痛饮狂欢?杜甫《赠李白》诗也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之句,意思略同,可能是一时酬答之作。两诗都有一个“重”字,一说重开金樽,一说重论诗文,互文见意,深刻地表达了两位大诗人企盼重逢的迫切心情,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共同相处的日子里开怀畅饮、细细切磋诗文的欢快生活,两人对这段生活的珍惜,念念不忘,也表现出感情之深笃,亲密无间。
五、六两句用一联对句,点明季节、环境,描绘景色:“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两位诗人同爱山水,如今就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中、在泗水边告别,早晨晴朗的景色映照徂徕山显得更为明丽。泗水在今山东中部,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西流经泗水、曲阜、兖州。海色即晓色。“明”字用作动词,映照、照亮的意思。徂徕山在山东泰安县城东南。两句写鲁郡东石门周围的山光水色非常传神而动人。而就在这山明水秀、风景宜人的景色中,两位好友就要分手,更增添了难舍难分的惆怅之情。“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一别,各自远奔,犹如蓬花飘飞,不知落在何处,行踪不定,只能道声珍重!心中确实是难受的。但大丈夫离别不作儿女态,还是以酒作别,倾杯饮酒吧!与开头的“醉别”呼应。感情豪迈,襟怀开朗,毫无哀伤色彩。
全诗有叙事,有抒情,有写景,融会一体,互相映衬,结构紧凑严密。感情真挚深厚,景色秀丽动人,毫无雕饰痕迹。这是表现唐代两位大诗人友谊的杰出佳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赏析二
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天。
起句开门见山,点明离别在即,二人在一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从而造成一种紧迫之感。由于时间不多,故有“登临遍池台”之举。一个“遍”字,见出两位友人不愿离别而又不得不别、既要离别便须抓紧有限的时间,尽情游乐的心理活动。接着,由眼前的游乐和马上就要到来的离别,想到日后天各一方,不知能否再会的情景,诗人不禁悲从中来:“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借此一问,无限怅惘之情,俱见于言外。五、六两句奋力宕开,借眼前景色冲淡前面逐渐加重的伤感氛围。本来是秋风微拂,泗水之上荡起了一片美丽的波纹;本来是日光照耀,使得徂徕山脉呈现出海水一样的碧绿色彩,可诗人偏不这样说,而是出以摇曳、变化之笔,将“秋波”、“海色”变成了发出动作的主体,借一“落”一“明”,展现了一幅空灵、飞动的明丽场景,在这场景中,两位好友举杯话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以“飞蓬”为喻,既回应三、四两句之意,又形象地反映了两位挚友有如断蓬随风飞舞、各自远逝的景况,格调渐趋苍凉。最后一句出以慷慨之语,振起全篇诗意,令人于真挚深厚而又豁达开朗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这首诗无华丽的辞藻,无精细的雕琢,纯是一片真情流溢于行墨之间,此其所以感人者深,动人者切。杜甫赠李白诗有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遗憾的是,把酒论文的愿望终于落空,两位伟大的诗人自“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古诗提要及诗中的人物与地名
古诗提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此诗系李白于天宝四载(745)送别杜甫时所作。鲁郡,即兖州,今属山东。东石门,即鲁郡城东之石门,于城东七里洙水之上,亦谓洙水石门。此诗抒发李白与杜甫的深厚友谊。同游而暂别,暂别又相聚,同游时遍登池台。而今又要分别,不免惆怅万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此时一别,不知何日再能聚首。《唐宋诗醇》云:“无限低徊,有说不尽处,可谓情深于辞。”《李杜二家诗钞评林》云:“不必言涕,黯然消魂。”蒋仲舒赞曰:“爽语易而有致。(《唐诗广选》)
李杜相会,天宝三载(744)夏秋之际,唐代两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相遇梁宋间”(《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当时,另一诗人高适亦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于是三人同登吹台,并到单父孟诸泽纵猎。后李杜又同游兖州、齐州(今山东兖州、济南),杜甫晚年写的《昔游》、《遣怀》等诗中纪其事。天宝四载(745)秋,杜甫离开鲁郡(即兖州),李白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抒写惜别之情。杜甫走后,李白还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表示思念之意。杜甫也思念着李白,写有《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等诗,直到暮年还关心着李白的命运,写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等诗。李杜相会及由此结成的深厚情谊,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诗中人物与地名:
杜甫,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字子美,排行二。两《唐书》有传。曾任右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严武为剑南节度,曾辟为幕僚,奏授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李白于天宝三载(742)被“赐金还山”,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与杜甫相会,同游梁宋、齐鲁(今山东济南、兖州),相处甚欢。天宝四载(745)在鲁郡分手后,彼此思念情深。今存杜甫赠李白诗较多,李白赠寄杜甫诗仅三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均为天宝四、五载(745、746)所作。或疑《戏赠杜甫》诗为伪作,或谓李白以之嘲讥杜甫,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已辨之,详见该书。
东石门,指今山东曲阜县东北之石门。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有“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徂来,即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有“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来”。
鲁郡,唐天宝、至德时改兖州为鲁郡,治所瑕丘县,即今山东兖州。李白有《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叶和尚赞》。